當代中國 > 科技 IN TOUCH

國際首次!中國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像

2 年前 / 0

祝融號在地質年代較為年輕的著陸區發現水活動的跡像表明,亞馬遜紀時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加活躍。這一發現對理解火星的氣候環境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祝融號火星車已經在火星北部低地的烏托邦平原區域行駛1年,累計行駛近2000公尺,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探測數據。

再揭黑洞之謎!首見銀河系中心黑洞「真面目」

2 年前 / 0

這是人類「看見」的第二個黑洞,也是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真實存在的首個直接視覺證據。這個超大質量黑洞距離太陽系約2.7萬光年,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400萬倍。這張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與人類看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拍攝者和拍攝時間均相同,都是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組織所拍攝。

天舟四號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進入全面建造階段

2 年前 / 0

5月10日淩晨,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在位於海南文昌的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在歷經數小時的飛行後,天舟四號順利完成與空間站核心艙後向對接。根據任務安排,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後,6月將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新型兩棲無人機「哪吒IV」完成全球首例真實海洋環境全流程試驗

2 年前 / 0

「哪吒IV」完成了全球首例真實海洋環境下自主飛行、水下潛航和海空跨域航行全流程試驗,海試最大下潛深度達60公尺。「哪吒IV」結合了無人機和自治水下航行器,擁有更強的機動性能,更適合應急搜救,水下探測等應用。

一箭八星,圓滿成功!「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54顆

2 年前 / 0

此次發射的8顆「吉林一號」衛星入軌後,將與在軌的46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至此,「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54顆,可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17~20次重訪,為農業、林業、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以及科學試驗等領域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太空出差三人組」回來啦!回首「出差半年」的那些故事

3 年前 / 0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從2021年10月16日,到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新一代運載火箭亮相!中國首款固液捆綁火箭長六改成功發射

3 年前 / 0

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是中國首款固液捆綁運載火箭,也是中國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的新成員,成功實現了固體動力和液體動力的「跨界合作」,充分發揮了液體發動機性能高、工作時間長和固體發動機推力大、使用維護簡單的優勢,可實現14天快速發射,滿足中低軌道衛星高密度發射需求。

火星沙塵暴!「天問一號」傳回最新高清照

3 年前 / 0

截至2022年3月24日,「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工作306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784公尺,「天問一號」環繞器在軌運行609天,距離地球2.77億公里,當前兩器運行正常。「祝融號」火星車也從火星表面傳回自拍照,相比剛剛著陸時拍的照片,可以看出火星車表面已積累了一層薄薄的沙塵。

到月球找水、去火星採樣 中國航太領域將有大動作!

3 年前 / 0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我們現在還是探索太陽系,以後可能要進入銀河系,在若干年後,對整個宇宙進行探測也不是不可能。後續,主要任務是要對深遠空間的小行星進行探測,希望能對小行星進行採樣,這樣中國也有望成為擁有小行星樣品的國家。

中國自主研製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車完成相關試驗

3 年前 / 0

設計時速200公里的商用磁浮3.0版列車,相比商用磁浮2.0版列車,其牽引效率提升20%,爬坡能力提升30%,加速時間縮短50%以上,適用於50公里至200公里的城際與市域線路,具有占地少、選線靈活等優勢。目前,中國磁浮技術水準及產業發展保持世界前列。

第 8 頁,共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