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黃土地
越來越長壽的西藏人:世界屋脊上的醫療改革
「我記得母親給農奴主幹活的時候,就經常不舒服,那時候想找醫生都找不到。」他說,「母親是在家裡去世的,她一輩子都沒見過醫生。」如今,拉巴平措家離縣醫院的距離,只有20分鐘的電動車車程。「現在看病很方便,一有點不舒服,我們就會立即去醫院。」 截至2019年3月,西藏全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47個,床位16,787張,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19,035人,分別比民主改革前增長24倍、35倍和23倍。
花果山裡堅守36年的「教書匠」
從台灣看大陸,視野往往受到各種有意無意的遮蔽,以至於遺忘了兩岸人民之間彼此都有的「共通感」。這裡有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訴說著最普通的人一輩子的堅守,最底層群眾走向小康的渴望。他們的故事,也可以是我們的故事,因為,兩岸人民的交往不能只有買賣,還要有互助、支援與扶持。
人工智慧促動中國大陸鄉村振興
在中國大陸中部的安徽省合肥市,謝成軍正在田間地頭做著最後的調試,他的團隊開發完成的「拍照識蟲」系統將在12月擴容到600餘種病蟲害識別,並於明年初正式投入應用。「拍照識蟲」並不是一項全新技術,然而傳統識別精度低,無法在野外實際應用,要實現這一需求必須依賴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實現識別技術的「自我進化」。
安徽西遞:千年古村的「守夜人」
鐺!冬夜裡11點,一聲低沉的鑼響蕩開在寂靜的千年古村安徽西遞。63歲的打更人盧惠中如往常一樣揚起手中的木槌,走過縱橫交錯的深巷,將鑼聲送往村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更是中國古代夜間的一種報時工作,兼顧巡夜和維持治安,由此產生了更夫這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