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黃土地

中國大陸山區求學路上的「擺渡人」

5 年前 / 0

山區裡的育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當地一些村莊到達刁望教學點,如果不走水路只能翻山越嶺,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寧願讓其輟學在家。 石蘭松砍掉家門口的椿樹,雇人造了一艘木船,石蘭松命名為「希望之船」。在他看來,如果命運是一條河流,自己願做學生走向夢想彼岸的「擺渡人」。在船槳中劃過的,是34個春秋。數萬次航程,至今已撐壞了八艘木船。

從秦王川到晴望川:古絲路文化旅遊興起

5 年前 / 0

古時秦王川一帶地勢平坦,寬闊空曠,晴天遠望常會看到海市蜃樓的幻境,古人就給這片土地取名「晴望川」,意為「天晴方可望見川之雄闊」。隋末,金城校尉薛舉屯牧於此,號稱「西秦霸王」,遂將「晴望川」改名「秦王川」,並沿用至今。 如今,這裡早已不復當年金戈鐵馬的景象。2012年,蘭州新區獲批成為大陸第五個、西北首個國家級新區,一座承擔西北地區經濟增長極的新城在秦王川上拔地而起,文化旅遊業成為當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之一。

西藏基礎建設進入黃金時期 提升在地生活品質

5 年前 / 0

2019年,西藏在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下,開展施工建設黃金時期,預計開展的建設有拉林鐵路、西藏技師學院、加查水電站…等等。 奔騰的雅魯藏布江沿岸,微風習習,豔陽高照。全長435公里、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的拉林鐵路專案建設忙碌有序。6月9日,隨著一陣爆破聲,拉薩至林芝鐵路第三長隧道、全長13.59公里的林芝市貢多頂隧道實現安全貫通,標誌著全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取得階段性突破。 2018年12月,拉林鐵路首座跨江大橋——貢嘎雅魯藏布江特大橋鋪架完成。拉林鐵路建設近兩年持續加速!

中國大陸農民記錄偏鄉生活成為「網紅」

5 年前 / 0

在中國人氣短視頻社交平台上,記錄返璞歸真原生態生活的視頻近年來備受網友推崇。在這種新文化現象中,有許多中國傳統農民因此走紅,甚至改變原有的生活軌跡。 生於1975年的樂文秋,住在中國大陸5A級景區明月山腳下的宜春市溫湯鎮下鞏村。曾經,他和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謀生,遠離鄉土;如今卻回歸大山,將大山中的生活在互聯網上向人們展示。

西藏的紅酒之鄉——芒康縣納西民族鄉

5 年前 / 0

從陶瓷大缸裡舀上一碗碗紅酒,端到來客面前雙手敬上,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百姓的待客之道。在這裡,紅酒是當地的一種「土特產」,家家戶戶基本都會釀制。 當地百姓釀制紅酒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據傳當時法國一位名叫丁德良的傳教士來此傳教,帶來了葡萄種子,並教授當地百姓釀制葡萄酒。從此,種植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習俗深深紮根於此。

寧夏偏鄉開通自來水 不用再靠「牛馱水」

5 年前 / 0

中國大陸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因地幅遼闊,城鄉差距極大。至今仍有偏鄉地區的民眾沒有自來水可用。 「愁水」便是西海固老百姓最深刻的記憶。一年到頭不見雨,這裡的人們因缺水而貧困。靠牛馱水翻山越溝找水吃,成了長久以來讓人膽怯的苦。 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後,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才擁有了水龍頭。

西藏波密:讓美麗冰川變為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

5 年前 / 0

波密縣地處西藏東南部,擁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聚集地。縣域境內冰川超過2000座,是世界公認的「冰川之鄉」。 在旅遊業發展中,波密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全力打造冰川觀光品牌,同時採取嚴格環保措施,確保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降到最低,讓最美冰川變為農民致富的金山銀山。 昔日寂靜冰川腳下燃起旅遊熱,樸實的藏族村民過上了不離村就能安居樂業的新生活。米堆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已全部脫貧。

當代赤腳醫生 青海偏遠農牧區群眾「小病不出門」

5 年前 / 0

海拔3,300公尺的倒淌河草原地廣人稀,普通人即使是白天也很難分辨方向。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中心衛生院院長馬木沙和他的家庭醫生團隊卻將每戶牧民家的位置熟記於心,也瞭解掌握著轄區每戶牧民的健康狀況,不知道在這片草原來來回回走了多少遍。

中國大陸深度貧困山區 走上綠色脫貧之路

5 年前 / 0

中國大陸近些年積極投入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讓許多偏遠山中村落都修了公路,很多村民家門口的路面也已硬化。 過去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有些住在山裡的居民甚至幾十年沒去過縣城。但現在透過「四大綠色平台」,正幫助當地居民脫離貧困。

川藏公路上逐漸「消失」的老公路維護員

5 年前 / 0

建於1954年的川藏公路海拔高、地勢險、自然災害頻發,沿線基本上每隔10公里就設立了一個公路維護員,稱為道班,負責公路的日常保養和維護。 1985年,剛滿18歲的羅聲武從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來到青藏高原上的158道班養護川藏公路,一幹就是30多年。然而老道班正逐漸「消失」中...

第 11 頁,共 1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