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

這愛國主義的星火,我們以雙手接下了
2022年紀念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秋祭活動祭文(全文)

2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10月29日在台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2022年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秋祭追思慰靈大會」,現場受難者遺族與台灣關心此事的各界代表,一同紀念白色恐怖下犧牲的受難者。自1991年起,台灣地區受難人互助會便公開追悼白色恐怖犧牲烈士,30多年來不斷回到馬場町刑場,緬懷當年烈士追求改造社會的理想,更要向台灣社會表達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家屬對台海局勢的擔憂與呼籲兩岸和平統一。本文為此次秋祭活動的祭文全文,特此刊出,以供讀者們瞭解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後人的思想和主張。

巴西總統魯拉回來了

2 年前 / 0 comments

魯拉在此前的總統任期內,曾展現過相當活躍的外交姿態。他曾在伊核談判中發揮作用,也曾積極參加國際氣候談判,企圖加強拉美國家間的合作,並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走出拉美,提高巴西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但是,全球在經歷了新冠疫情、俄烏局勢突變、能源危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改變。再次執政的魯拉,將面臨嚴峻考驗。

搶救白色恐怖死刑犯:那些熱血的人、那些熱血的事

2 年前 / 0 comments

這是篇致敬文。為在那個嚴酷的時代,有那些熱血的人,曾經義無反顧做的那些熱血的事!感謝在那個嚴酷的時代,有那些熱血的人願意做那些熱血的事,得以為這個世界保住最珍貴的熱情與希望。

暗夜行路之人為刀俎

2 年前 / 0 comments

陳明忠1976年第二次被捕時,留下妻子馮守娥與兩個女兒。馮守娥除了要想如何營救陳明忠、如何不牽連朋友,也要小心應對警總,種種未知與變數,讓馮守娥彷彿暗夜行路。本文為陳明忠與馮守娥的二女兒陳志平所寫,回顧馮守娥當年拯救陳明忠的奮鬥過程。

《被壓迫者教育學》批判

2 年前 / 0 comments

隨著疫情與後疫情時代對於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的衝擊,全球各地在生產、生活的領域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如是,對於社會變革的推動,也在這個情況下被提出,有新的討論。一群美國的社會主義組織,以成人教育學的經典《被壓迫者的教育學》為基礎,展開了社會主義者在革命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的討論。

重鑄陳映真:左翼革命與人民文藝

2 年前 / 0 comments

陳映真的左翼主體基本成熟於七年牢獄之中,內在的文藝思想和情感,其實也轉變於這一時期。這是一個從烏托邦走向現實、從理想主義走向歷史、從自我辯詰與矛盾走向更高程度的整合的過程。在這個全世界都向右轉,籠罩下西方現代和後現代種種文藝理論話語的時代,陳映真豐厚的人民文藝話語,仍然有待後來者理解與發掘。

「我」與歷史:藍博洲的敘事藝術與歷史哲學(下)

2 年前 / 0 comments

當藍博洲領悟「我彷佛感覺到,透過這歷史的調查,我勝過了絕望,超越了恐懼」時,他把握到的歷史,絕不是一般的歷史。歷史已經「斷裂」,但歷史以及歷史背後的「文學」的力量,可能正是連接過去與當下的橋樑,讓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在曾經死亡和失敗的歷史「荒塚」中,找到根底性的「希望」和「力量」。

「我」與歷史:藍博洲的敘事藝術與歷史哲學(上)

2 年前 / 0 comments

藍博洲要追求的是——在嚴謹的「歷史」基礎上,產生「文學」,這個「文學」給歷史「荒塚」中死去的人物注入血液、體溫,注入撼動人心的理想、精神和靈魂,讓這些已經死去的屍身重新「復活」,並且,在這種「復活」的過程中,讓死去的人重新獲得歷史的「勝利」。從這個角度才能進一步理解,更多的涵納了藍博洲的「自我」的「文學」成分,在他的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三世界未完成的主體性:讀殷之光《新世界》及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2 年前 / 0 comments

長期關注兩岸左翼理論與歷史發展的馬臻老師,指出殷之光先生於今年一月出版的新書《新世界:亞非團結的中國實踐與淵源》,提供新的視野重新認識第三世界亞非拉人民團結歷史的運動實踐。本文對第三世界未完成主體性的思考與討論,提供台灣讀者對第三世界理論新的思考觀點與進一步的認識。

陳映真「社會性質論」的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下)

2 年前 / 0 comments

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依其閱讀陳映真全集時的所思所想,對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整理出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回顧陳映真探索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背景與其努力,並點出階級矛盾作為左翼立場與思想的核心,全世界左翼都面臨了階級矛盾表現形式與傳統馬列主義的經典定義有諸多不同的難題。而這正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對社會核心矛盾最根本性的挑戰和困境,發人省思。兩岸犇報特轉載此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下篇。

第 6 頁,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