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澈|遠行──敬悼陳映真兄
【犇報編按】台灣知名文學作家陳映真於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陳映真被譽為「海峽兩岸第一人」,創辦《人間》雜誌,為台灣報導文學先驅,更是台灣左翼社會主義統一運動參與者、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台灣社會運動參與者。本詩文為台灣知名農運詩人詹澈於陳映真忌日當天,分享所作新詩〈遠行──敬悼陳映真兄〉,並分享陳映真2004年為他出版詩集《小蘭嶼和小藍鯨》所撰推薦序文〈燔祭〉。兩岸犇報經作者授權轉載詩文,以饗讀者。
林書揚與陳映真的《山路》|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三
從林書揚們的視角來看《山路》,也許我們會發現《山路》背後不一樣的風景。這篇小說不僅僅是有自省和贖罪,更是有自我犧牲、甘之如飴的奮發與鬥爭;不僅僅是個體的罪感與痛苦,更有投入一個更大的歷史主體獲得覺悟後的行動與力量。四十年後回看《山路》,思考林書揚們之於台灣的意義,正在於此。
重鑄陳映真:左翼革命與人民文藝
陳映真的左翼主體基本成熟於七年牢獄之中,內在的文藝思想和情感,其實也轉變於這一時期。這是一個從烏托邦走向現實、從理想主義走向歷史、從自我辯詰與矛盾走向更高程度的整合的過程。在這個全世界都向右轉,籠罩下西方現代和後現代種種文藝理論話語的時代,陳映真豐厚的人民文藝話語,仍然有待後來者理解與發掘。
第三世界未完成的主體性:讀殷之光《新世界》及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長期關注兩岸左翼理論與歷史發展的馬臻老師,指出殷之光先生於今年一月出版的新書《新世界:亞非團結的中國實踐與淵源》,提供新的視野重新認識第三世界亞非拉人民團結歷史的運動實踐。本文對第三世界未完成主體性的思考與討論,提供台灣讀者對第三世界理論新的思考觀點與進一步的認識。
陳映真「社會性質論」的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下)
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依其閱讀陳映真全集時的所思所想,對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整理出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回顧陳映真探索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背景與其努力,並點出階級矛盾作為左翼立場與思想的核心,全世界左翼都面臨了階級矛盾表現形式與傳統馬列主義的經典定義有諸多不同的難題。而這正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對社會核心矛盾最根本性的挑戰和困境,發人省思。兩岸犇報特轉載此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下篇。
陳映真「社會性質論」的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上)
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依其閱讀陳映真全集時的所思所想,對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整理出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回顧陳映真探索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背景與其努力,並點出階級矛盾作為左翼立場與思想的核心,全世界左翼都面臨了階級矛盾表現形式與傳統馬列主義的經典定義有諸多不同的難題。而這正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對社會核心矛盾最根本性的挑戰和困境,發人省思。兩岸犇報特轉載此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陳映真生命裡的「毛澤東」
學界談及陳映真,喜歡將之與魯迅聯繫起來,相關的研究積累已經很多,但很少有人談及毛澤東對陳映真的深刻影響。如果我們以台灣人間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23卷本的《陳映真全集》來看,陳映真極少提到毛澤東,偶有幾處提及,也極其簡略,形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沉默與空白。但是,陳映真與毛澤東,在精神上有著某種深刻的呼應。
「西出陽關無故人」:關於王安憶與陳映真
回首這段友情,1983年二人初次相會於愛荷華,思想上其實就很不相同,甚至是矛盾的。王安憶對此已經多有回憶。此後,1990年間再次重逢,時代和生活的隔閡已經更深,而進入90年代以至於21世紀,則二人哪怕見面,都已經很難再談下去。此後,王安憶幾十年懷念和書寫陳映真,所得到的,只是一個越來越縹緲的「烏托邦詩篇」,只是一個讓她日益「失望」的背影。她終究不曾真正與陳映真理解、共鳴,更不可能和陳映真走在同一條路上。
為了台灣統左派不被忘記,我必須出版《陳映真全集》|犇報看影音
「我們一直把陳映真當作一個作家或者一個小說家根本是錯誤的,他其實關心很多事情,他是一個關心台灣、關心全中國、關心全世界、整個世界局勢的一個大知識分子。」陸媒「觀視頻工作室」的「學術人」專題,近來推出專訪台灣知名教授呂正惠的影片,呂正惠分享出版《陳映真全集》的過程,他提到原本擔心陳映真養病十年,大家把他忘記了,但《陳映真全集》一推出,讓很多人驚訝陳映真竟寫了那麼多文章,讓一大批人開始想要研究陳映真,在台灣、大陸引發了「陳映真熱」。
一個日據時期長大的台灣人,怎樣成為參加革命的統左派?|犇報看影音
「台灣有這種人我們都不知道,以前我們以為這個故事是連續劇演的,現在看到這個書才知道這種故事都是真的。」陸媒「觀視頻工作室」的「學術人」專題,近來推出專訪台灣知名統派教授呂正惠的影片,現為人間出版社發行人的呂正惠,在影片中介紹他當年積極推動白色恐怖受難人陳明忠發行的自傳《無悔》,在大陸非常暢銷,讓大陸人知道了陳明忠,知道了人間出版社,知道了陳映真,知道台灣有統左派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