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上)|海外通訊
2015年,中國推出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轉眼十年過去,《中國製造2025》將讓美國再次迎來「斯普特尼克時刻」。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犇報編按
2015年,大部分中國計算機晶片、操作系統及工業軟體均依賴進口,航空航天領域幾乎由波音和空客壟斷。中國意識到過渡依賴海外技術,哪天遭遇經濟封鎖將造成國家安全和經濟問題。於是,中國推出了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推動中國技術自立、自主、降低外部依賴的重要戰略。
轉眼,十年過去,今年是《中國製造2025》的收官之年,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的緊張局勢很可能進一步升級,《中國製造2025》到底執行得怎麼樣了?在未來的中美科技競爭中又將起到什麼作用?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整理了《中國製造2025》的成果,並引用《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指出就像蘇聯1957年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讓美國陷入恐懼和焦慮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製造2025》將讓川普再次迎來美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上)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10年前,中國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讓中國從「中國製造」上升為「中國智造」,使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身為高科技製造業強國。計劃一宣布就在全球激起陣陣漣漪,引發美歐等國的焦慮和擔憂,川普政府更藉此向中國展開「301條款」調查。為了減少國際壓力,2018年左右,《中國製造2025》逐漸淡出中國官方的敘事,但中國並未放棄這項計劃,只是默默地加緊推進。
今年是《中國製造2025》的收官之年,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的緊張局勢很可能進一步升級,《中國製造2025》到底執行得怎麼樣了?在未來的中美科技競爭中又將起到什麼作用?是全球關注的問題。
《中國製造2025》: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中國製造2025》不僅是北京「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也是「振興中華」分2025、2035、2050三步走的第一步。這項跨越10年的重要戰略,旨在推動中國經濟從低附加價值的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價值的高科技產業轉型升級,突破「中低收入陷阱」。
《中國製造2025》瞄準10大關鍵領域,包括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新材料和生物製藥等,並設定了關鍵績效指標。這些領域正是將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融入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北京的最終目標是減少中國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並在全球市場推廣中國的高科技製造企業。相比中國以前的企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標明了中國不僅要追趕全球技術前沿,還要取得關鍵領域引領地位的雄心。
儘管為了減輕國際壓力,官方媒體被要求在報導中避免直接使用《中國製造2025》計劃這一說法,但其核心目標和動力早已融入中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其他各種相關的專項政策中,也深深融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倡導的「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等戰略中。
相較於《中國製造2025》計劃,「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顛覆性技術創新,例如量子計算、核聚變、深海採礦和基因工程等「未來產業」成為重點,同時更進一步推行「新型舉國體制」,通過更集中的資源調配和政策協調,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和企業技術研發。
中國未來的產業政策更可能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融入五年計劃和十年計劃中。定調中國長期經濟大戰略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明確了「以新質生產力更好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
美國拜登政府延續了第一屆川普政府的對華科技政策,拜登甚至在他離任前還對中國打出了他在美中「晶片戰」中可能的最後一拳。12月23日,拜登宣布對中國「晶片業」發起301貿易調查。川普2.0可能會以更強硬的方式擴大華盛頓對中國的戰略技術封鎖。《中國製造2025》背後的最大驅動力和決心──自主掌控先進技術,降低外部供應鏈依賴──只可能愈發堅定。
《中國製造2025》:推動技術自立、自主、降低外部依賴
在2015年,大部分中國計算機晶片、操作系統及工業軟體均依賴進口,航空航天領域也幾乎完全由波音和空客壟斷。中國認識到依賴海外技術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致命短板。
外部的技術封鎖加劇了中國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擔憂,也加劇了中國發展自主技術的危機感。《中國製造2025》因此成為推動中國技術自立、自主、降低外部依賴的重要戰略。
雖然《中國製造2025》官方文件沒有具體設定量化的市場份額目標,但中國有一份相對更低調的非官方文件《〈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其中詳細列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例如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目標為90%。移動通訊設備為80%,工業機器人為70%;集成電路(晶片)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目標為56%,通用飛機為40%……等等。
《南華早報》在今年4月從這些官方文件中整理出了《中國製造2025》所覆蓋的260多項具體目標,並通過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超過86%的目標已經實現,另有一些目標預計將在今年或明年完成。同時,部分目標──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已經遠遠超出預期。」
在10個關鍵領域,取得了超86%的目標,足以證明美國加徵關稅和制裁無效。
過去10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製造2025》計劃剛剛實施時,中國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大多來自美、日、歐;天空中飛行的飛機全部由美國波音或歐洲空客壟斷;中國許多工廠沒有進口的機床就無法運轉;電腦和手機中的晶片、操作系統和軟體大多來自美國;甚至銀行使用的數據庫也依賴跨國公司進行編碼和維護。當時,中國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主要生產廉價、技術相對落後的產品。《中國製造2025》通過10年的努力改變了這一現狀,讓中國製造業通過科技進步,生產出高質量、高科技、高價值的產品。
《中國製造2025》:從追隨者轉變為領導者
在信息技術領域,儘管面臨美國及其盟友的打壓,中國5G技術仍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中國在集成電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工業軟體和智能製造等領域已實現大部分既定目標。雖然中國仍尚未實現最先進的EUV光刻技術的產業化,但高端晶片製造已經獲得長足發展。
同時,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智能工廠和自動化終端,採用國產晶片和操作系統的高端手機成為暢銷產品,中國造船廠的生產能力已超過美國200多倍等等。
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國國產C919大飛機開始服役於部分繁忙航線,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壟斷。面對美國旨在通過阻斷中美太空合作,遏制中國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擋住中國航天事業崛起的「沃爾夫條款」(Wolf Amendment)等制裁,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完全獨立自主,幾乎實現了航天領域的所有目標,包括火星登陸探索、全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站、登陸月球背面等。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電動汽車不僅價格有競爭力,技術也領先於競爭對手。在國內,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汽車數量已超過燃油汽車,自主品牌汽車尤為受歡迎;在國外,中國電動汽車受到全球消費者的熱切追捧,推動中國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在電力設備技術領域,《中國製造2025》計劃已使中國從追隨者轉變為領導者。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研製出了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潔的燃煤發電機組,以及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釷基熔鹽堆等新一代核電技術。
此外,在機器人、農業裝備、生物製藥、海洋工程等領域,中國設定的目標均已實現。
例如,中企可以自主設計製造出世界最先進的超導磁共振系統,大大降低了中國患者到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的費用;中企研製的抗癌藥物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且價格僅為西方藥企同類藥品的幾分之一;儘管耕地面積有限,但由於無人機、自動播種機和生物技術的使用,中國生產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蔬菜;中企的機器狗等產品也憑藉領先的性能和低廉的價格擊敗了國際競爭對手……
雖然一些目標還未實現,包括用於電路製造、洲際客機和寬帶互聯網衛星網路的先進光刻技術。但在2024年,中方又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被視為《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
《中國製造2025》:川普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回顧過去十年,美國政府極力打壓《中國製造2025》。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曾指出,《中國製造2025》旨在推動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我們的目標和舉措都明明白白寫在紙面上,是公開的、透明的。中方希望加強自身的製造能力,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上,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德國就制定了工業4.0戰略。在這方面,世界各國完全可以開展競爭。只要競爭是公平、良性的,就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最終受益的是世界各國人民。
「美國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堂堂正正地與各國開展競爭,而沒有必要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措施,對其他國家的努力進行打壓和干擾,」耿爽強調,「中國有一句話,叫壓力產生動力。我相信,當前形勢下,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幹勁會被進一步激發,《中國製造2025》會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如今,面對中國質優價廉的高科技產品,特別是光伏產品、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電動汽車等,美國和歐盟又在醞釀發動新一輪「貿易戰」和制裁。這些制裁措施究竟能有多大成效,頗堪質疑。從美歐迄今實施的限制措施來看,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有時適得其反。
12月22日,《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將自己在北京和上海待了一星期的所見所聞所思撰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川普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Trump's Sputnik Moment: China)。他一開頭就直說:「在我們睡覺的時候,中國已在高技術製造業的所有方面取得巨大的飛躍。」
弗里德曼要告訴川普,川普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綽號叫「川建國」──意思是「川普是(中國)國家建設者」──因為在川普第一次擔任總統期間,他不停地批評中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種做法激發了中國政府的鬥志,讓他們為爭取電動汽車、機器人、稀有材料等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加倍努力,同時盡可能不依靠美國的市場和工具。
中國有了自己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他的名字是唐納德·川普。川普喚醒了中國人,讓他們認識到這個事實:要將本土的科學、創新、先進製造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需要全國上下總動員。
川普將要面對的中國是一個更難以對付的出口引擎。中國先進製造業的規模、複雜程度和數量在過去八年裡迅猛增長。中國的出口機器現在如此強大,只有非常高的關稅也許才真能放慢中國的出口,而中國對非常高關稅的回應可能是,開始切斷美國工業現在幾乎無法從別的地方獲得的關鍵供應。中國人的出口仍需要美國市場,但他們不會聽從擺布。
弗里德曼認為,美國必須利用這段時間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學、創新和工業水平,作為對中國的回應,就像美國在蘇聯1957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後那樣,否則美國就會完蛋。
(未完)
◎下篇|《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面對川普內閣充斥反華強硬鷹派,中國已做好準備
‧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文明復興而非取代美國霸權
‧ 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科技快速崛起令美國擔憂
‧ 美智庫專家:忘掉晶片吧—中國是衝著船隻來的
‧ 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