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何以成為大陸最具影響力的歌曲?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09-29 18:06:46 /
摘要:

《我的祖國》多次成為兩岸三地之間熱論的話題歌曲,2019年更是大陸眾多網友評論為一聽就熱淚盈眶的最具影響力的歌曲。但許多台灣民眾對《我的祖國》相對陌生,為何《我的祖國》如此具影響力,成為一代人的回憶?對此,犇報編輯轉載《新華每日電訊》2019年介紹《我的祖國》一歌的背景文章,供犇報讀者參考。

【編按】

近日傳出赴陸發展的演藝人員歐陽娜娜,將在大陸央視國慶晚會登台,與其他明星合唱《我的祖國》,此消息在台灣輿論熱議下,被炒作為兩岸政治議題與認同問題,不僅行政院長蘇貞昌發言回應,文化部、陸委會也祭出法條表示將嚴查是否違法。

台灣官方相關反應,讓不少網友翻出蔡英文曾經在總統就職典禮上,所講過的「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並質疑單一演藝人員的認同,為何會上綱到違法問題,質疑台灣當局為打造兩岸之間的對立,彷若重回戒嚴時期的寒蟬效應。

《我的祖國》一曲也曾在2016年在台灣引起話題。2016年,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受邀到香港大學演講,講題為「一首歌,一個時代」,當時龍應台向台下觀眾提問「人生啟蒙歌曲」是哪首時,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回答道,是他進大學時,學長們帶他們唱的《我的祖國》,當時龍應台驚訝反問《我的祖國》怎麼唱,想不到隨口一問,讓台下觀眾全場大合唱。

《我的祖國》多次成為兩岸三地之間熱論的話題歌曲,2019年更是大陸眾多網友評論為一聽就熱淚盈眶的最具影響力的歌曲。但許多台灣民眾對《我的祖國》相對陌生,為何《我的祖國》如此具影響力,成為一代人的回憶?對此,犇報編輯轉載《新華每日電訊》2019年介紹《我的祖國》一歌的背景文章,供犇報讀者參考。

《我的祖國》這首歌,跟一部大陸的電影緊密相關,這部電影叫《上甘嶺》,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韓戰的一個連隊的故事,上甘嶺戰役發生於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是韓戰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為美軍「攤牌行動」的一部份。

在《上甘嶺》電影中,激烈的戰鬥間歇,狹窄的地下坑道內,中國人民志願軍衛生員王蘭唱起了《我的祖國》這首歌,鏖戰多日、傷痕累累的志願軍戰士們,在歌聲中昂起頭來,眼眸清亮。《上甘嶺》是一部大陸早期的黑白電影,沒有今天令人眩目的特效,演員也很質樸,但電影中傳達的精神,成為幾代大陸人無法忘懷的經典。讓上甘嶺成為大陸許多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地,成為一種再大困難能奈我何、強敵當前敢於勝利的精神像征。

這場在狹小地域反復爭奪、血流成河的上甘嶺戰役,最終成為中美雙方意志的考驗,誰能咬牙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從二戰戰場上作為勝利者來到朝鮮半島的美軍,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軍隊,把誰也不放在眼裡。直到經歷抗美援朝戰爭,尤其是上甘嶺戰役,他們才首次認識到中國軍隊的毅力和戰術,承認了自己的失敗。直至今日,美國軍事學院的教科書中,還有上甘嶺戰役。

在上甘嶺戰役的最後關頭,傷亡慘重的美軍,輸紅了眼,無奈之下派出了最後一支戰略預備隊,也是最精銳的187空降團。187空降團在二戰歐洲戰場成就鼎鼎大名,但本來承擔應急機動任務的空降兵,居然當成普通步兵使用。

15軍的回憶錄上寫道:美軍精銳空降兵確實名不虛傳,極其凶悍,他們等極其猛烈的炮火把志願軍陣地覆蓋一遍後,開始一波又一波前僕後繼地往上衝。然而,三天之後,187空降團所剩無幾,被志願軍徹底打殘了。

與美軍空降兵的惡戰中,志願軍的戰術運用、步炮協同已堪稱爐火純青。敵人炮火襲來,陣地一片火海時,戰士們隱藏在地下坑道(就是電影中《我的祖國》歌聲響起的地方),等敵人衝鋒,迎頭痛擊。年輕的志願軍炮兵隊伍,在抗美援朝戰場火速成長,上甘嶺戰役後統計,美韓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70%是被志願軍炮火殺傷的,精銳的美軍空降兵,在集結的時候,就被出神入化的志願軍炮火所吞噬。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步兵打殘了美軍空降兵團的志願軍第15軍,在1961年改編為空降兵軍。

xxx大陸國產電影《上甘嶺》鏡頭之一:堅守在上甘嶺的英雄們——張連長(右二)、通訊員楊德才(右一)、衛生員王蘭(左二)。

中國曾經殘弱不堪,且不說國土淪喪,且不說巨額賠款,且不說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就說大清的首都北京、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居然在短短不到40年內,先後被外敵攻占。南京大屠殺,人皆知之。鮮為人知的是在1900年,世界進入20世紀時,北京,這座偉大的城市,遭受的蹂躪: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閱兵,羞辱一個古老的大國;侵略者判處清朝的官員死刑,在菜市口砍頭;無辜的百姓被趕進死胡同,遭到機槍掃射……

這種精神層面的極度孱弱,一度深入中國人的骨髓。無論是西方列強,還是東方的日本,已經熟稔了中國的這種精神孱弱:瞪一下眼,中國人就會哆嗦;喊一聲打,中國人就會發抖;揮一輪拳,中國人就會趔趔趄趄往後躲閃……

正是在盲目自大而又輕視中國的這種思維定式之下,朝鮮戰爭爆發後,雖然中國已發出警示:如果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但美國人不相信中國人會出兵,他們斷定中國只是虛言恫嚇,他們認為中國沒有能力更沒有勇氣出兵。1950年10月7日,美軍越過了三八線。

10月15日,當時的聯合國總司令麥克阿瑟在威克島與美國總統杜魯門會晤,斷定:「中國人起而抵抗的可能性極為微小。」一直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第一階段的勝利,麥克阿瑟仍然以為是中國小股部隊所為,志願軍就是利用了他的傲慢,獲得了「清長大捷」的勝利。但美國人仍然在慣性思維中心存僥幸,戰場上拿不到的,想到談判桌上拿;談判桌上拿不到的,又想到戰場上拿。

結果,有了上甘嶺。

抗美援朝,讓西方再也不敢輕視中國。《劍橋中國史》也這麼承認:「中國軍隊跟『聯合國軍』對抗的這個事實,表明中國再一次成為世界強國。……這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首次跟西方國家正面對抗(並且沒有輸)。中國成功地阻止了韓國和美國軍隊在滿洲(東北)的立足。當時,東北,尤其是遼寧,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保衛東北工業區,是參戰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以支援朝鮮的方式,中國獲得了對美國超過300公里的戰略緩衝從而減少了之後50年,東北邊境防御需要的花費。」

上甘嶺、抗美援朝,意義就在於此。也是電影《上甘嶺》中《我的祖國》一歌能傳唱至今的原因,不僅體現中華民族從積弱不堪到奮起振作的過程,更唱出中國人歷經苦難後,重新當家作主、中國人做自己主人的精神。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7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海峽無中線,戰場在台灣
不隨新冷戰起舞,「民主同盟」不過是美好昔日的故技重施
中美和平共處,美國準備好了嗎?
蓬佩奧的「新冷戰檄文」,回到過去並不能改變未來
看清美國脅迫TikTok交易背後的「現代海盜」邏輯
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西方對華政策的失敗源於三大錯誤
被抓包!台灣綠媒被陸媒揭露看圖編故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