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社評】海峽無中線,戰場在台灣

By / 2020-09-25 13:14:02 /
犇報社評
兩岸
中美關係
摘要:

一直以來,美國的對台政策都是保持「戰略模糊」,《台灣關係法》本身就是這個「戰略模糊」的體現。因此,美國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朝「策略性清晰」轉向,恐怕不是台美關係的升溫,而是中美對抗形勢的加劇,也意味著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民進黨當局一面倒向美方的結果,在兩岸關係上喪失自主運作的空間,從而成為美方任意操作的棋子,一切都取決於美國的利益。一旦情勢有變,美方另有盤算,恐將成為棄子。台灣當局「聯美抗中」的政策傾斜,無疑是抱著火藥桶睡覺,還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要知道,海峽無中線,戰場就在台灣。

xxx「海峽中線」的爭議,本身就是上個世紀五〇年代兩岸分斷體制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只不過同時鑲嵌在冷戰體制上。(圖/翻攝自Google地圖)

任何一個對全球發展格局與區域安全形勢抱持著善良願望的人,都不免對當前中美關係的斷崖式滑坡感到憂心。9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演說,短短的七分鐘視頻,不但先後11次將矛頭指向中國大陸,要求聯合國就新冠疫情對中國究責,還大秀肌肉,強調美國的繁榮才是全世界自由與安全的基石,並夸言在他任內美國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實力在全球範圍履行作為「和平締造者」的使命。川普表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和最強大的軍隊,無人能及。

聯合國,是戰後美國根據羅斯福總統「大國合作」的理念,一手催生的多邊主義核心機構,川普在聯合國會議上充斥著單邊主義色彩的發言,格外引人側目。儘管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稍後的視頻中,表示中國堅持走多邊主義的道路,重申「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無意跟任何國家打冷戰熱戰,堅持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開宗明義的敦促世界防止出現「新冷戰」並制止衝突,以便把精力集中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川普當局似乎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執意將世界局勢帶向中美對抗的新冷戰格局。

事實上,美國企圖在全球範圍推動新冷戰政策,所倚仗的不僅僅是今非昔比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對外軍事擴張的「實例」。在貿易制裁、科技封鎖和外交孤立似乎都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打台灣牌」無疑就成為美國啟動對華遏制戰略最重要的支點。兩年來,美國的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逐步的朝向「策略清晰」傾斜,不僅通過一系列涉台法案挑戰「一個中國」底線,還逐步提高訪台官員的層級,加強對台軍售,明擺著為蔡英文當局的「聯美抗中」政策添柴生火,炮製台海危機,為「印太軍事聯盟」的組建製造氣候。

9月17日,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發展、能源和環境的次卿克拉奇訪台,這是台美斷交41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現任官員。此舉,不但踩了中美關係的紅線,也把台灣推上了火線。果期不然,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數日以「多方向、多批次、多空層」的方式越過「海峽中線」實施海空實戰演練,警告的意味濃厚。蔡英文隨後也在22日上午到澎湖,視察駐防在馬公基地的空軍「天駒部隊」和海軍「146艦隊」,展示決心。一時間,台海戰雲密佈,劍拔弩張。

據引述台北軍方人士的報導指出,18日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時,台灣派出IDF戰機進行廣播驅離,並警告共機「你已飛過海峽中線,立刻轉向脫離」,卻遭對方回嗆「沒有海峽中線」。對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記者會答詢時公開表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大陸官方的表態寓意深遠,不僅意味著今後大陸的軍機、船艦甚至民間的船隻頻繁通過「海峽中線」恐將成為常態,也意味著大陸打算直面台灣解決內戰問題,拒絕美國再度插手台海事務,上下其手。

其實,「海峽中線」的爭議,本身就是上個世紀五〇年代兩岸分斷體制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只不過同時鑲嵌在冷戰體制上。1949年,國府退守台灣,兩岸隔海對峙。韓戰爆發後,美國將中國大陸視為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主要威脅,對大陸實施禁航禁運,除了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之外,並於1954年底與國府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台設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1958年「八二三」砲戰前後,海峽兩岸為了爭奪大陸沿海地區的制空權,曾經爆發一系列的空戰。所謂「海峽中線」,其前身就是美軍協防司令部根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交戰準則》中所片面劃定的空海防禦警戒線。當時,駐台美軍第十三航空特遣隊司令小班傑明.戴維斯准將下令:只要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機、艦越過海峽中線,而且判明具有敵意的話,協防台灣的美軍戰鬥機即可迎戰開火,所以又稱為「戴維斯線」(Davis Line)。它既是對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遏制,也是對國府「反攻大陸」的嚇阻。

坦白說,從來沒有一個能夠左右世界大局的國家,其外交作風如此的充滿矛盾。美國向來堅決不容許外國干預美國內政,卻一相情願的認定美國的價值觀放諸四海皆準。美國人堅信,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其他國家只要跟隨美國一樣信奉「民主」和「國際法」,即可獲得和平與繁榮。但是,不管是當年的「戴維斯線」,還是今天所謂的「海峽中線」,既不具有國際法上的意義,也未經兩岸的討論或協商、也從未簽訂任何協議,有的只是兩岸在冷戰、內戰雙戰架構下,面對霸權主義干涉無可奈何的暫時屈從。

越南侵略戰爭標示了美國全球干涉政策的頂點,給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地位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迫使美國領導人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力量有限,必須重新審視這個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1970年2月尼克森上台後,首度在外交政策年度咨文中揭露「今後,美國將以國家利益之分析為依據,而非法律原則之詮釋」走向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而「聯中制蘇」就是他與季辛吉實現「戰略緊縮」的主要手段,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拐點。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談判過程中,尼克森很快的就發現,大陸在台灣主權地位問題上的立場絕不允許談判。因此整個「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在歷經七年的冗長討論後,才在卡特總統以「斷絕與台灣當局外交關係」、「廢除美國與台灣的防務條約」和「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走所有美國軍隊和設施」等三點承諾作為前提,承認( 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英文版寫為acknowledge,中文版則譯為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最終才實現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隔年,美國國務院便正式通知台灣當局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戴維斯線」也已不復存在。

近年來,美國方面有許多人喜歡拿《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來說嘴,要求美國當局改變「戰略模糊」政策,明確表態一旦大陸對台動武美國會協防台灣,但不涉及外交承認,也不涉及「共同防禦條約」。一直以來,美國的對台政策都是保持「戰略模糊」,《台灣關係法》本身就是這個「戰略模糊」的體現。例如,該法條指出「當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遭受威脅,而影響美國利益時,應迅速通知國會,總統及國會應遵照《憲法》的程序,決定美國應採取適當的行動。」對卻對所謂的「適當行動」並未做出明確規範,可能是武力干涉,也可能是經濟制裁、外交孤立,甚至可能僅僅是口頭譴責。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以來,美國正是憑借這樣的「戰略模糊」對大陸和台灣保持著雙向威懾。因此,美國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朝「策略性清晰」轉向,意味的恐怕不是台美關係的升溫,而是中美對抗形勢的加劇,也意味著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

民進黨當局一面倒向美方的結果,在兩岸關係上喪失自主運作的空間,從而成為美方任意操作的棋子,一切都取決於美國的利益。一旦情勢有變,美方另有盤算,恐將成為棄子。台灣當局「聯美抗中」的政策傾斜,無疑是抱著火藥桶睡覺,還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要知道,海峽無中線,戰場就在台灣。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37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7期上線囉!
開放美豬進口,蔡英文反對蔡英文
不隨新冷戰起舞,「民主同盟」不過是美好昔日的故技重施
中美和平共處,美國準備好了嗎?
蓬佩奧的「新冷戰檄文」,回到過去並不能改變未來
看清美國脅迫TikTok交易背後的「現代海盜」邏輯
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西方對華政策的失敗源於三大錯誤
被抓包!台灣綠媒被陸媒揭露看圖編故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