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發起貿易戰下 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
人民幣從區域結算貨幣進階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反映國際市場的選擇,更是中國經濟從「製造大國」 向「規則制定者」 轉型的縮影,是中國產業鏈韌性、制度創新能力和全球治理話語權的綜合體現,成為世界格局「東升西降」的顯例之一。

人民幣已成爲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意味著越來越多國際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成為其他國家規避美元制裁的「武器」,反映國際市場的選擇,將造成去美元化加速、區域貨幣重構、地緣政治加速變化。儘管人民幣想撼動美元霸權地位,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人民幣能在美國發起貿易戰中躍升,是中國產業鏈韌性、制度創新能力和全球治理話語權的綜合體現。
據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4月最新數據統計,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融資的占比以6.2% 首次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僅次於美元(48.5%)和歐元(22.1%)。十年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融資領域的占額尚不足1%,如今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覆蓋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

「貿易融資貨幣」與國際支付貨幣不同,在全球廣泛的貿易結算和全球支付領域裡,是藉由銀行發行的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等工具進行支付的貨幣,確保出口商收到貨款,進口商收到貨物,是國際貿易中最常用的支付工具之一,特別適用於跨國交易中雙方互不信任的情況,能有效降低交易雙方的風險。
過去國際貿易融資以美元和歐元為主,人民幣擠掉日元成爲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意味著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直接用人民幣結算,讓中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底氣更足,在國際貿易中更有話語權。人民幣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大陸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在全球貿易總額裡,中國占比近15%,如此龐大的貿易量,自然需要與之匹配的金融服務。

據央視財經報導,中國大陸近年來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爲境內外主體持有、使用人民幣,營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人民幣國際使用各項指標穩步提升。
中國已累計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直接降低跨境貿易的匯率風險與結算成本。截至2024年年底,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64.1萬億元,同比增長23%。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覆蓋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處理跨境人民幣支付金額達到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不僅服務於傳統貿易,更支撐著「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的本幣合作,為人民幣融資功能打下地基。
以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借錢,處處受限於美元,現在可直接在海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也就是「熊貓債」。以前國際巨頭來中國融資,也都是發行美元債,現在許多國際老牌金融機構,都開始常態化發行熊貓債。2024年外資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華發行熊貓債接近2000億元,同比增長32%,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同比增長150%,反映國際機構對人民幣長期穩定性的信心,也體現中國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優勢。
2024年1-8月,中國大陸大宗商品貿易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合計爲1.5萬億元,同比增長22.7%。「大宗商品」意旨在市場上買賣的任何有形商品,大致可分為三大類:能源、金屬、農產品。這一數據反映大陸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與資源進口國的獨特地位。從鐵礦石到原油,人民幣結算逐步嵌入全球產業鏈定價體系,減少企業對美元的過度依賴。

人民幣的崛起正在重塑國際貨幣體系,將造成去美元化加速、區域貨幣重構、促進國際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這將在政治上影響地緣政治緩衝,例如人民幣將成為規避美元制裁的「武器」。2024 年俄羅斯對華貿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達72%,伊朗通過CIPS 系統完成首筆100 萬噸原油人民幣結算。這也造成國際定價權轉移,比如人民幣在陳皮、大豆等領域的定價權已逐步顯現。
美國自2018年川普第一任期對中國大陸發起貿易戰,從關稅、技術限制、投資限制、制裁特定企業到施加外交壓力等,試圖迫使中國改變貿易政策,並遏制發展,尤其在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加強對中國的出口管制與投資設限,限制中國發展先進技術。
美元仍在全球貿易融資中佔據主導地位,人民幣想撼動美元地位,還有非常大一段距離。但此次人民幣從區域結算貨幣進階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反映國際市場的選擇,更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與開放戰略的里程碑式成就,是中國經濟從「製造大國」 向「規則制定者」 轉型的縮影,是中國產業鏈韌性、制度創新能力和全球治理話語權的綜合體現,成為世界格局「東升西降」的顯例之一。
◎兩岸奔報綜合報導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從美元霸權論中美博弈的根本原因
‧ 川普關稅戰損害美國在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
‧ 川普全球關稅風暴:既要貿易順差,又要工業回流,還要美元霸權
‧ 從經貿軍事外交姿態看中美的國勢
‧ 中國在沙烏地發行20億美債 重擊美元霸權收割全球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