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元霸權論中美博弈的根本原因|海外通訊
金融霸權、軍事霸權、科技霸權,是美國能以美元稱霸世界的重要基石。中美博弈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多次想收割中國,但沒能成功,因此不管是眼前的關稅戰,還是貿易戰、科技戰,中美之爭還會持續下去,而中國越戰越勇,底氣十足地宣稱奉陪到底。
犇報編按
川普關稅風暴襲捲全球,既要貿易順差,又要工業回流,與中國展開累計104%的關稅大戰,中國大陸則早就表明態度:「如果美國想要戰爭,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戰爭,我們都準備戰鬥到底。」眼前,「東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捲動全球下拉開序幕,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點出中美博弈的背後,是美國要捍衛美元霸權的全球收割體系,美元在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後稱霸世界,而金融霸權、軍事霸權、科技霸權,就是美國能以美元稱霸世界的重要基石。然而美國多次運用這套體系想收割中國卻沒能成功,因此不惜發動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然而美國終將無法把中國打趴,不僅如此,中國還會越戰越勇,且底氣十足地宣稱奉陪到底。

從美元霸權論中美博弈的根本原因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美元霸權的源頭離不開布雷敦森林體系。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和亞洲都捲入了戰爭之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尤其是英國。在二戰之前,由於英國的綜合國力最高,英鎊是世界流通的硬通貨,二戰期間大量的英鎊被消耗,意味著大量英鎊背後對標的黃金在戰爭中也被消耗掉了,但消耗到哪裡去了?美國。
布雷敦森林體系:美元霸權的源頭
美國在二戰中幾乎沒有參戰,直到後期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加入戰爭,而且還不是在美國本土,美國大部分時間基本被隔離在紛爭之外,並且成為戰爭的軍火庫,大發一筆龐大的戰爭財,積累了雄厚的資本。二戰期間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的黃金竟然占了世界黃金總儲量的三分之二。這意味著美國有絕對的話語權去重新定義世界貨幣體系,美元自然而然地接過了英鎊的接力棒,成為世界唯一的硬通貨。
二戰給全球經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國際經濟秩序陷入極度混亂。各國貨幣匯率劇烈波動,國際貿易受阻,國際投資停滯不前,重建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成為當務之急。在戰爭的廢墟上,各國深刻認識到需要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來促進貿易順暢進行和恢復經濟發展,避免重蹈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貨幣戰、貿易戰的覆轍,為全球經濟的復甦創造有利條件。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4年7月1日至22日,美、蘇、中、法等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敦森林的華盛頓大旅社舉行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等文件,總稱為《布雷敦森林體系》、《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敦森林會議的補充,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成為會議的主導力量,試圖構建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確立其在全球經濟中的霸權地位。而其他國家如英、法等歐洲國家,雖在戰爭中遭受重創,但也期望通過參與新體系的構建,保障自身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利益,恢復經濟並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希望新體系能夠提供穩定的國際貨幣環境,促進其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擺脫貧困與落後的局面。
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穩定、有序且有利於全球經濟發展的國際貨幣體系,解決匯率波動、國際收支平衡以及國際儲備資產等關鍵問題,為戰後世界經濟的重建與繁榮奠定基礎。通過各國代表的激烈討論與協商,最終達成了一系列協議,確立了布雷敦森林體系的基本框架,標誌著這一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開啟了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新篇章。
美元霸權地位的形成:石油美元
布雷敦森林體系的核心機制是「雙掛鉤」制度,即美元與黃金掛鉤,規定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美國承擔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按此官價用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貨幣匯率只能在+-1%的幅度內波動,如超過規定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進行干預,這使得美元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和主要儲備資產,構建起了以美元為基礎的固定匯率制度體系,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提供了相對穩定的貨幣匯率環境。
一開始美國確實規規矩矩地按照這個比例去印發貨幣,但是1955至1975年的越南戰爭使得美國不得不為了應對戰爭而偷偷印發了大量貨幣,打破了固定兌換比例。這樣一來,各國手中的美元也沒原來值錢了,紛紛要求向美國兌換回屬於自己的等值黃金。美國之前偷偷印發的大量貨幣幣值早已超過了自己本國的黃金儲備值,根本經不起各國的兌換,即使把國庫占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存量都兌出去也不夠,而一旦黃金被兌換完,美元失去了錨定物,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紙。所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乾脆在1971年8月15日關閉了黃金兌換窗口,黃金與美元脫鉤,布雷敦森林體系基本就瓦解了。

然而,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給事情帶來了轉機,由於戰爭的原因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了世界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找上了沙特,希望給沙特提供保護,當時的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與四周國家的關係也不好,的確有被保護的需求,美國作為世界綜合國力和軍備力量最強的國家,也有這個能力提供保護,但條件是──從沙特產出的石油,必須用美元結算,隨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國家也紛紛跟上,統一用美元結算本國產出的石油。
不得不說,這一招非常穩準狠。石油,論產量,比黃金高;論用途比黃金廣,是當之無愧的工業血液,其重要性比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美元找上石油作為新的錨定物,無異於重新宣告了美元的霸權地位,畢竟沒有一個國家的發展離得開石油。
至此,美元的霸權地位基本就形成了。
美國世界霸主的基石:金融霸權、軍事霸權、科技霸權
在1974年石油美元體系建立之後,美元再次成為了世界貨幣。而在石油美元體系建立之後,美國利用3樣最重要的武器,美元潮汐、航母和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實現對全世界的收割。這三種武器其實分別代表「金融霸權、軍事霸權、科技霸權」,這三大霸權實際上是美國之所以能夠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基石。以下讓我們逐個分析這三種武器如何收割全世界。
一、美元潮汐: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體系裡,美元潮汐就是循環資金流。美元流向哪裡,哪裡就會出現繁榮;美元抽離哪裡,哪裡就會出現危機。也就是說,美元在全球呈現一個周期的潮汐波動,在這樣的潮汐過程中,美國實現對世界各國薅羊毛的收割。
美聯儲的加息和降息,就是美國操控這場美元潮汐的指揮棒。一旦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美聯儲就開動印鈔機往全世界大放水,一時間美元洶湧洩向全世界。而一旦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之前放出去的美元就會洶湧地流回美國。這一出一進,就完成了一次大收割。

美元流出去後,並不是躺在其他國家的銀行裡吃利息,而是流出去做各種各樣的投資。美國在把美元放出去,對全世界各種買買買之後,世界經濟自然而然的也進入繁榮期。這個時候,一股無形的力量,會推動全球資產價格集體往上漲,漲了好幾年後,這些被美國放出去的美元,就收獲了大量的增值回報。而一旦美國加息開始收回美元,這些之前被放出去的美元,就會帶著數倍的增值回報,回流美國。
美聯儲操作降息時,好比趕著一群羊出去外面吃草,等這些羊把外面的草吃光了,一隻一隻養得肥肥的,美聯儲就會通過加息,把這些羊兒趕回家裡宰了吃,讓美國這個牧羊人過上富得流油的生活。美國這樣一出一進,從中收取巨額利潤回報,實際上就是把全世界的財富洗劫了一次。美國就是這樣定期十幾年對世界財富進行一次洗劫,才能維持長達半個世紀的高消費生活模式。簡言之,就是美國人盡情消費,全世界人民買單。

二、航母:
美國這個牧羊人在把羊群放出去吃草的時候,得安排一些牧羊犬來保護羊群,不然鮮美的羊群如果孤伶伶在外面,說不定就被豺狼虎豹吃掉了。所以牧羊人自己手裡也要有槍,來保護羊群。
而美國作為世界上軍力最強大的國家,有充足的武力來保護自己放出去的羊群。否則,美國放出去的羊群,把別人家的草地都吃光了,早被人宰了。正因為美國擁有最龐大的航母戰鬥群,這才讓美國能夠屢屢對全世界完成收割,其他人還都敢怒而不敢言。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每年要耗費上萬億美元的軍費,去維持這麼龐大的航母戰鬥群體系。因為這些航母,是美國能夠完成收割模式的重中之重。
美國人的收割模式,還有第三個最重要的武器。那就是全球化產業鏈體系。

三、全球化產業鏈:
全球化產業鏈就好比是一個利潤收割機,用來幫助放出去的美元,能夠最大程度收獲到利潤。美國人降息,把羊群放出去後,一方面需要有牧羊犬來保護羊群,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有一個收割機來幫助羊群更有效率地吃草。因為美國人的美元潮汐周期性一般是7年左右。所以在這7年裡,放出去的羊群能吃到多少草,就會影響到美國人這一個美元潮汐周期能夠收割到多少利潤。如果只是讓羊群自己吃草,效率太慢,所以需要一個名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收割機,直接幫助羊群收割肥草。
現代全球化產業鏈體系,基本是美國主導的,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類別:資源國、生產國、消費國。在這個三元體系裡,消費國的地位最高,其次是生產國,最弱的是資源國。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同時也是主導這個產業鏈體系的國家,位於這個產業鏈分工體系的最頂端,擁有設計這個產業鏈的霸權。中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等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則為生產國。俄羅斯、中東石油國家和拉美國家則為資源國。美國賺走這個全球產業鏈最大的一部分利潤,生產國則分到一些剩肉,而資源國只能喝點剩湯。在這個產業鏈體系中,頂層和底層長期以來維持不變,而中間的生產國從1974年至今,經歷過3代更迭。
第一代生產國為德國和日本,所以70-80年代是德國和日本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但隨著《廣場協議》和《羅浮宮協議》,日本和德國被美國宰了一波,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低迷時期。緊隨其後的是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第二代生產國。但隨著97年亞洲金融危機,第二代生產國仍然慘遭美國收割。這之後的第三代生產國就是中國。

前兩代生產國都在幾次經濟危機中被美國收割,且因為勞動價值已經被榨乾而慘遭摒棄。目前只有第三代生產國中國還在獨自撐起全世界的製造重任。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始,中國就飛快成為世界工廠的角色。過去10年,世界之所以沒有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是因為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這個苦力活角色,通過中國人民低廉的勞動價值,為世界輸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正因為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存在,才讓美國得以在瘋狂印鈔的過程中,免於惡性通貨膨脹。

《中國製造2025》的經濟轉型
沒有人天生就只適合幹苦力活。中國也不甘於只做苦力活的角色,從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開始準備經濟轉型,但這個時候美國人就不同意了。跟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不同的是,中國的體量太大了。前兩代生產國,因為自身體量不夠大,所以即使上岸了,不幹苦力活,也不足以對美國的這個全球化產業鏈體系構成威脅,只能在美國的安排下,做一些更輕鬆的活。但中國則不同,中國的體量太大了,且中國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是當前世界唯一有可能全方位跟美國相抗衡的國家。一旦中國完成經濟轉型,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將分崩離析。由中國所主導的新全球產業鏈,將由此誕生。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製造2025》,會被美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中國製造2025》實際上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旦完成,中國就會完成經濟轉型,從低端製造往高端製造業發展。這意味著,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主導者,並享受全球產業鏈最豐厚的利潤。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中美之爭的根本原因。
美國曾多次想要收割中國,無奈中國的經濟防火牆威力很大,美國沒能收割成功,但美國是不會死心的。因此中美之爭還會持續下去。中國的韌性超乎美國的想像,不管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科技戰,美國都無法把中國打趴,不僅如此,中國還越戰越勇,而且底氣十足地宣稱奉陪到底。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川普全球關稅風暴:既要貿易順差,又要工業回流,還要美元霸權
‧ 川普、澤倫斯基與俄烏戰爭背後的美元博弈
‧ 中國在沙烏地發行20億美債 重擊美元霸權收割全球的要害
‧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向台灣喊話:別相信美國的承諾,你會被毀滅
‧《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