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與中國外交戰略|海外通訊

在毛主席誕辰129周年紀念座談會上的發言
摘要:

毛澤東將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統一戰線理論運用到國際舞台,形成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歷史條件已發生重大變化,但世界的基本發展規律和內在本質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毛主席「三個世界劃分」理論非但沒有過時,更應該奉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外交的圭臬!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毛主席和亞非拉人民在一起》油畫,作者:伍必端 靳尚誼,1961年作。圖片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也是中國大國地位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中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上世紀七十年代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無疑是將階級分析方法應用於分析當時國際社會的典範,因為國際社會如同國內社會結構一樣,迄今為止依然是一個等級社會,第一世界即為第一等級,第二世界即為第二等級,第三世界則是第三等級。等級之間存在著矛盾、鬥爭。

毛澤東將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統一戰線理論運用到國際舞台,於是階級鬥爭與統一戰線結合而形成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是毛澤東晚年歲月中最為精彩的一筆,對中國與世界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它不僅是中國外交的基礎,而且使中國外交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得以走出被孤立的困境。如今儘管三個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世界蘇聯已經解體,只剩下孤零零的美國。第二世界深陷俄烏衝突也沒有往日的和祥,相比之下第三世界正在變得生氣勃勃。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並沒有過時,依然可以作為中國外交的基礎,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立足第三世界,爭取第二世界,反對霸權主義,在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國際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由此,中國外交不僅能夠更為主動,而且中國和平崛起勢必獲得更大的力量和世界的支持。

「一個中間地帶」思想


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萌芽於20世紀40年代、50年代「一個中間地帶」思想,雛形成於60年代「兩個中間地帶」思想,正式形成於70年代初期。這一理論的逐漸成熟,恰恰是基於冷戰時代國際社會總體形勢演變,特別是大國博弈和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歷史背景,圍繞著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進行政治思考的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凸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下的三大經濟政治徵象。一是美國全球霸權外交戰略凸顯;二是世界經濟政治關係新組合和新矛盾凸顯;三是民族獨立運動現象凸顯。戰後民族獨立國家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引起大國利益集團的爭奪,反帝、反霸、反殖運動和親帝、親霸、親殖運動互相交織,紛繁複雜,國際政治展開新的畫卷。

在這個背景下,毛澤東以全球視角對國際力量組合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早在1946年8月6日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時,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關於「中間地帶」的思想,強調:「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裡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

xxx1914年時,被歐洲各國殖民統治的非洲。圖源:翻攝自粉絲專頁「地圖客」

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呈現出不同力量相互牽制的垂直權力關係,突出表現為「第一種勢力」(美國和蘇聯)、「第二種勢力」(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第三種勢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存在。他們之間的關係互動和力量博弈構成了當時國際社會的基本存在方式。相對於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毛澤東「中間地帶」理論是當時國際格局的新界說。處於「中間地帶」的國家既是美國夢想侵略和控制的對象,也是世界民主進步力量需要爭取的對象。

這個「中間地帶」成為後來毛澤東「三個世界」中的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雛形。毛澤東強調,當時世界構成了複雜的矛盾鏈。「美國反動派同美國人民之間的矛盾,以及美國帝國主義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的核心是美國謀求稱霸世界和世界人民反對美國霸權。毛澤東「一個中間地帶」思想奠定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基本框架。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形勢的進一步變化,毛澤東對世界圖景的觀察與分析範式的系統化日漸深入,「一個中間地帶」理論在60 年代初期逐漸演變成「兩個中間地帶」理論。

「兩個中間地帶」理論


1963年9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看「中間地帶」有兩個,一個是亞、非、拉,一個是歐洲」。1964年初期和中期,毛澤東在會見日共和日本社會黨人士談話時闡述了「中間地帶」的層級結構:從國際地位來說,美、蘇占第一位,兩國都有核武器,想統治世界;當今世界有兩個「中間地帶」;即亞洲(日本除外)、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國家是第一個「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個「中間地帶」;整個亞非拉的人民都反對美帝國主義。歐洲、北美、大洋洲也有許多人反對美帝國主義。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中蘇關係存在矛盾,蘇聯與東歐各國也有矛盾,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比照「一個中間地帶」理論,在「兩個中間地帶」理論中,蘇聯的國際定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經由原來世界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力量變成了民主與和平的敵人。很顯然,蘇聯推行老子黨,奉行大國沙文主義,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名存實亡,毛澤東已經不再認同蘇聯和中國同在一個世界,而將蘇聯納入同美國並列的第一世界之中。

縱上所述,「兩個中間地帶」理論蘊含著一些超越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的思想。應當說,從「一個中間地帶」理論發展到「兩個中間地帶」理論,深刻地反映了戰後世界格局在50年代和60年代發生的巨大變化:美蘇控制各自盟國的能力大為削弱,兩極體系正從內部開始瓦解;「中間地帶」力量日益壯大,逐步成為抗衡美蘇的國際力量;「中間地帶」內部利益多元,矛盾交錯。凡此種種皆使整個世界呈現出多元化、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可以說,拒絕中立化的「中間地帶」理論,確保了新中國外交的原則性與靈活性與時俱進,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外交的國際空間,有助於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通過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和平外交努力,真正做到「中國決不依附任何大國或者國家集團,決不屈服於任何大國的壓力」,從而有力地支援了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和革命運動,「為實現這個世界規模的統一戰線而奮鬥。」

當歷史行至60年代末70 年代初期時,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美國因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國內出現新的經濟危機,加上美蘇軍備競賽中,蘇聯處於攻勢,迫使美國開始實施戰略收縮,對中國的安全威脅逐漸式微;另一方面。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開始猖獗,中國在地緣政治、外交政治以及軍事領域承受巨大安全壓力。特別是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蘇聯提出建立「亞洲集團安全體系」的倡議,試圖同亞洲的一些國家建立所謂「安全合作關係」。蘇聯勢力大舉進入蒙古、印度、越南和阿富汗,事實上形成對中國的軍事同盟。

xxx1969年3月,中國和蘇聯軍隊在珍寶島爆發戰爭。3月2日和3月15日,中蘇軍隊在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兩度激戰。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受毛澤東的指示,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4位元帥在1969年7月11日和9月17日提出了《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和《對目前局勢的看法》兩份報告,其結論是:第一,在可預見的時期,美帝、蘇修單獨或聯合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在中美蘇三大力量之間的鬥爭中,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於中蘇矛盾。第三,美蘇之間的矛盾是經常的、尖銳的。這個判斷對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產生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1972年5月尼克松訪問蘇聯,雙方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的協定。美蘇接近的動向促使毛澤東下決心進一步緩和中美關係,以防止美蘇聯合對付中國。毛澤東認為,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能兩面作戰。毛澤東聯合美國壓制蘇聯的「一條線」、「一大片」戰略構想由此而生。

毛澤東在1973年2月17日會見亨利·季辛吉和1974年1月5日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時又分別提出了「一條線」及「一大片」的思想,構想將從中國、日本經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到美國一線,及這條線周圍一大片的所有國家團結起來,共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

「三個世界劃分」的提出


至此,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明確、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觀點。他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幾天之後毛澤東又進一步補充他的觀點說:「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因為政治、經濟各方面,中國不能跟富國、大國比,只能跟一些比較窮的國家在一起。」

xxx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來華訪問的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正式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1974年4月10日,經毛澤東審閱批准,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6屆特別會議上的發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思想:「從國際關係的變化看,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著互相聯繫又互相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加強團結,並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就一定能取得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鬥爭的新勝利。「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能做超級大國。」「在欺負人方面,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超級大國尤為惡劣。」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剝削人家,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打倒它。」在國際論壇上公開表明了毛澤東通過劃分三個世界,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爭取同第二世界國家的聯合,集結世界上一切可以聯合的政治力量,建立起包括美國在內的最廣泛的首要是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主旨,以及「不稱霸」的主張。這就將蘇聯最大限度地孤立了起來。

從「中間地帶」理論到「兩個中間地帶」理論,再到「三個世界劃分」理論,顯示出毛澤東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力圖在急劇變動的世界格局中,為中國爭取有利於生存和發展國際環境的不懈努力,為中國帶來外交突破性發展的時期。到197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已經有110多個。中國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中國外交的活動舞台,為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創造了有利的前提,打下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xxx197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大第29屆會議並發言。圖源:聯合國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並沒有過時


有人認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只是冷戰時期的特定產物,隨著時代變遷,該理論早已過時;有人還將這一理論與改革開放以後的外交戰略進行簡單割裂乃至對立,否認新中國外交的歷史連續性。這些說法刻意回避了新中國外交的辯證發展邏輯。

其一,「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堅持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原則和立場沒有過時。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一直是新中國的戰略意志和外交傳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邏輯原點和主軸,就是反帝、反霸、反殖,捍衛國家利益。從「一個中間地帶」到「兩個中間地帶」,再到「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毛澤東外交邏輯的核心始終是維護主權獨立、國家安全與社會發展,這一外交邏輯奠定了新中國外交的基本方向。無論世界風雲如何變幻,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無法改變,即只要世界上仍然存在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就不會過時。

其二,「三個世界劃分」所秉持的基本外交價值取向沒有過時。「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蘊含深刻的價值理念,對當今國際社會和中國外交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比如,意識形態操縱一直是西方國家實施文化霸權戰略的主要模式,由霸權國家構擬的「西方中心論」、「霸權和平論」等,成為國際社會中起支配地位的聲音。毛澤東用中國的話語方式,給予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以巨大信心和力量支持。在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空前對立的情況下,「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強調對主權、安全的尊重,突出對民族獨立、平等的追求,奠定了維護國際正義的外交取向。「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稱霸的國際定位,對於當今中國開啟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格外珍貴。這同時為反擊個別國家拋出的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黃禍論」等,提供了反駁的經典理論範式。

其三,「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蘊含的外交智慧和世界和平理念沒有過時。在冷戰背景下,如何超越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尋找解決世界問題的有效方案,「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堪稱典範。其中關於「第三世界」的身份識別,就是超越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而進行的新界定。這一理論實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遠的戰略設計,拓展了新中國外交戰略空間,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儲備了外交資源、擴大了國際舞台,同時也為有效處理和解決當今國際社會一系列難題提供了新啟示。

概括地說,儘管歷史條件已發生重大變化,但世界的基本發展規律和內在本質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定位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儘管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這一外交方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所體現的新中國外交戰略的基本宗旨、方法原則和價值向度,仍然有其巨大的價值。

xxx圖源:網路圖片

第三世界國家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最近美國對中國動作不斷,企圖以所謂的民主國家聯盟、情報聯盟、安全聯盟、軍事聯盟、半導體供應鏈聯盟等聯盟戰略全面遏制和絞殺中國,但我們可以注意到,美國的聯盟戰略在第三世界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中並沒有得到廣泛響應,可以說應者寥寥。

此前,在華盛頓召開的為期兩天的美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峰會(菲律賓和緬甸領導人未參加)於5月13日落下帷幕,拜登的本意是要拉擾東盟國家加入美國的反華陣線,但這次峰會顯然是草草收場,並沒有實現最初的目的,原因當然是中國,美國想拉東盟國家一起圍剿中國,但東盟國家顯然有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的國家不願意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選邊站隊,因為它們無法承擔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的代價,也不願意接受美國以意識形態將中美劃分進不同陣營。中國自2009年起連續13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2021年中國-東盟貿易額再創新高,達到8,782億美元是美國3,790億美元的兩倍多。東盟希望的是各大國都能關照其利益,向其提供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幫助和支持,實現雙贏、多贏,而不是將本地區作為戰場。

第九屆美洲首腦峰會原定於今年6月在洛杉磯舉行,由於美國將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排除在本次峰會之外而引發了美洲國家的集體憤怒。玻利維亞、巴西和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共同體的14個正式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及首腦威脅,如果美國不邀請所有美洲國家參會,他們將集體缺席本次峰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一直把拉丁美洲視為美國的後院,但現在美國對拉美國家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正在減弱,美洲國家正在團結起來共同抵制美國通過分化和壓迫實現其對拉丁美洲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統治的行徑。美國與拉美的關係總是消極和負面的,聚焦於有爭議的問題,如販毒和移民等,而對拉美各國政府也總是就「民主」、「人權」和「腐敗」等多方面多所指摘、嚴厲批評。反觀中國總是談民生、經濟、繁榮發展等務實的事務,而在拉美國家陷入困境時,總是適時伸出援手。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贊揚中國說:「中國在日益強大的同時,並未尋求世界霸權。」中國就這樣在拉美取得順利的進展。

xxx洛杉磯的抗議人士反對將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排除在美洲峰會之外。圖片來源:外媒

應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2月7日至10日赴沙烏地首都利雅得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在沙烏地首都利雅得的「三連環峰會」受到沙烏地阿拉伯最高禮遇隆重歡迎。 習近平乘坐的專機進入沙烏地領空後,沙烏地空軍4架戰機升空護航。專機進入利雅得上空後,6架「沙烏地之鷹」禮賓護衛機隨行伴飛。習近平專機在機場落地時機場鳴放21響禮炮,禮賓護衛機在空中拉出象徵中國國旗的紅黃色彩帶。禮兵分列紫色地毯兩側,中沙兩國國旗迎風飄揚。在兩天三夜的時間裡,習近平出席了中阿、中海峰會並對沙烏地進行了國事訪問,同近20位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見,簽訂了超過40餘項的協議和意向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外交行動。

對比之下,今年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沙烏地時不到利雅得而是到吉達,除了與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碰拳之外,一切陣仗全免,拜登顯然受到了極端冷遇。非僅此也,拜登要求沙烏地和歐佩克增產石油,以降低美國及歐洲的油價高企,通膨劇升,結果碰了一鼻子灰,空手而還。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熱絡,反襯昔日中東的主宰者美國的冷落。

xxx習近平乘專機抵達利雅得哈立德國王機場時,禮賓護衛機在空中拉出象徵中國國旗的紅黃兩色彩帶。圖源:新華社,黃敬文攝

「三個世界劃分」堅持國家間平等的原則


從「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發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外交的體現是,堅持國家間平等的原則,摒棄叢林法則、零和博弈,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干涉別國內政。同時,社會主義理念主張在國際上秉持公道、捍衛公理、伸張正義,推動國際關係公正化和民主化。而結盟是為了一己之私或小集團的利益,與國際道義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背道而馳。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外交與結盟不能兼容。

結盟有悖於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多年來,中國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主張和思想。這些主張和思想經過歷史考驗,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國外交重要宗旨之一。獨立自主意味著,中國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場,不依附、不屈從於任何外部勢力。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抵制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同盟,反對由於締結軍事關係而對地區共同安全造成負面影響。中國的外交傳統還包括開放包容。求同存異是實現合作共贏的基礎,排除異己非中國所為。在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外交實踐中,中國始終未走結盟之路。

「結伴不結盟」政策,構建全球範圍的伙伴關係,是中國實現發展的現實需要,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事實上,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後,「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功不可沒。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全球120多個國家或區域的最大貿易國、70 多個國家和區域的第二大貿易國、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5年多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國,中國貿易伙伴數量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2018年的230多個。

xxx第三世界示意圖。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三個世界劃分」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外交的圭臬


有人認為,沒有盟友的大國是「孤獨的大國」。不結盟意味著不結交最可靠的朋友,沒有可靠的朋友,遇到困難無人可以依靠。結盟是應對美國軍事進逼的選擇。當前,美國進一步強化印太同盟體系,繼續追求軍事優勢,中國單打獨鬥不可能在與美國的較量中取勝。這種論斷不符合中國國情,更違背了現實情況。

首先,「結伴不結盟」並沒有使中國陷於孤立,中國在與美國較量中也不是單打獨鬥。正好相反,中國的「結伴不結盟」政策使中國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而美國挾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拉幫結派,窮兵黷武,失道寡助。

21世紀的大國關係競賽重點應是比「交朋友」的結伴速度而不是「找敵人」的結盟速度。結伴者強調經濟合作共贏,而結盟者則側重政治對抗。結伴者以天下為己念,結盟者則強調集團的利益。結伴者開大門,結盟者修高牆。結伴者朋友遍天下,結盟者則到處有敵人,因此,以為結盟者可以圍堵結伴者,謬矣!

綜上所述,毛主席「三個世界劃分」理論非但沒有過時,更應該奉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外交的圭臬!

【您可能有興趣】
俄烏戰爭點燃了世界秩序重構——從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說起
布萊希特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美學轉化
金門戰役中毛澤東與蔣介石的默契
陳映真生命裡的「毛澤東」
習近平中東之行──開創中東新格局,助中東由亂轉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