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中國ING
大陸5G用戶超過8000萬
中國5G用戶超過8000萬,數位產業化基礎更加堅實。數據顯示,2019年,大陸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已經建成交付使用的5G基站達到5.1萬個,開展場景應用140多項,數量居全國前列。
實踐、制度、理念 對抗新冠肺炎的中國邏輯
新冠疫情從年初爆發以來,已波及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70多億人口,奪去80多萬人的寶貴生命。中國新冠疫情最早爆發於湖北武漢,從1月23日凌晨兩點,武漢發佈「封城」通告,至4月8日零時,武漢正式解封,也等同中國宣告穩住新冠疫情。各國防疫情況體現不同文化與制度上的差異,中國防疫體現出什麼中國邏輯?
【犇報專題】三峽大壩:「霸堅強」的考試季
【編按】今年,大陸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歷了超長的「梅雨季」,且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方其他不少地區也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天氣,這使得這些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漲,防汛壓力也隨之增大。近日,三峽水利樞紐成功處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據報導,三峽水利樞紐承受入庫洪水峰值達到72000立方米每秒,此前洪峰最大為2012年的71200立方米每秒。在台灣媒體眼中每年垮掉一次的三峽大壩,仍然屹立不搖,硬朗地每年接受長江洪峰的洗禮。三峽大壩既不可能被台灣嘲弄的口水擊垮,也沒有被嚴陣以待的洪水沖垮,它依然「壩堅強」的秘密是什麼呢?本報為讀者揭秘。
大陸離台灣最近的福平鐵路通車「倒數計時」
經過近7年建設,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鐵路——福平鐵路已進入通車「倒數計時」。聯調聯試後,福平鐵路有望於今年底前開通,屆時火車將直達福建第一大島平潭。距台灣新竹僅68海里(約126公里)的平潭,是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處。福平鐵路全長約88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有16座隧道、34座橋樑,與多條公路鐵路線臨近或交叉,施工難度大。尤其是平潭海峽風大、浪高、流急、岩硬,曾被視為建橋「禁區」。
【犇報專題】通往未來的答卷——大陸2020高考
2020年7月7日,大陸1071萬考生在延期30天後走入大學入學的高考考場。這注定是一場不平凡的「大考」,從2020年伊始至高考前夕,大陸社會經歷從疫情到汛情的雙重壓力,既考驗考試單位的應變處置能力,也考驗著今年大陸高考生的韌性。在疫情和暴雨中,2020年大陸高考經受了怎樣的考驗和歷練,一千多萬考生從這場「大考」中又收穫了怎樣的成長,本期「當代中國」為讀者揭曉。
「世界經濟大事件」: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大陸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作出重大判斷——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大陸最高決策層會議首次公開作此判斷。從「轉向」到「已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功變軌,對於世界經濟來說,其規模和影響堪稱「大事件」。
十級狂風中點燃一根蠟燭——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重型燃機
這個點火試驗到底有多難呢?打個比方吧,就像在十級狂風中去點燃一根蠟燭。中國引進重型燃機,只要一談到技術轉讓,國外企業都是一口拒絕,這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長期以來,只有美國、日本、德國等少數國家能夠自主研發重型燃機。中國企業用起來不僅貴,還充滿變數。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國外「斷供」了,國內「買不到」核心部件,電廠就只能「癱瘓」。
中國自主研發水陸兩棲大飛機「鯤龍」AG600完成海上首飛
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26日在山東青島團島海域成功完成海上首飛。世界範圍內,目前研製和裝備大型水陸兩棲飛機主要有俄羅斯、日本、加拿大等少數幾個國家。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國家應急救援重大航空裝備,對於填補大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犇報專題】大陸洪水防災進行式
6月以來,大陸南北方全面進入主汛期,各地呈現降雨總量多,局部強度大的特點。截至6月30日,大陸各地平均降水量293.9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十多。據統計,截至7月3日,洪澇災害造成貴州、四川、湖南、廣西、廣東、湖北等26省(區、市)1938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16.4億元人民幣。
中國大陸首台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啟用發電
大陸首台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日前在三峽集團福建福清興化灣二期海上風電場成功並網發電,這是目前中國自主研發的單機容量亞太地區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風電機組,刷新了中國海上風電單機容量新紀錄。此次10兆瓦大容量機組並網發電代表中國具備10兆瓦大容量海上風機自主設計、研發、製造、安裝、調試、運行能力,是實現海上風電重大裝備自主生產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