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76+1張照片 細數武漢那些封城的日子
【編按】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全球人類重大震撼。在全球齊心對抗病毒時,也充斥各種處心積慮、借題發揮的政治口水。但病毒不管這些算計,防疫救人才是真的。武漢,全球第一座為防疫而宣布封閉的城市。在封城的76天裡,與外隔絕的武漢,住著居家隔離的人民、前線作戰的醫護人員、身染新冠肺炎的病患、赴武漢支援防疫的醫療隊員、冒險施工搭建醫院的勞動者。這些有血有肉的人民百姓,造就倔強的武漢。這篇圖文用76+1張照片,回望武漢76天封城的日子,和重啟的那一天。以及,76天中那些堅守下來的武漢人民們。
從一家珠三角企業看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
我們還得希望歐美儘快恢復正常,中國外貿這麼多人的生意才會有起色,網上就不要天天嘲笑歐美抗疫無力了,他們對我們有偏見我們要反擊,但嘲諷他們也不對,不僅不要嘲諷,還要去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儘快擺平疫情,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國,只有他們好起來,我們才會好起來。我回頭看了眼口罩廠閃亮的車間燈光,慢慢地騎著自己的電瓶離去,雨勢越來越大,我卻騎得越來越慢,越來越小心,因為我心裡頭明白,全世界都在下雨,只有走得慢走得穩的人,才能不在暴雨中跌倒,才能走得到最終的目的地。
大陸三大運營商聯合推出5G消息,未來APP將會被5G速度取代?
在5G消息的操作環境中,用戶不需下載大量手機客戶端,直接通過原生消息入口就能進行各類操作。資深電信分析師馬繼華認為,這符合當前「輕應用」的趨勢,可以大大減少用戶手機記憶體的壓力。白皮書顯示,中國三家運營商率先推出的5G消息業務,可覆蓋中國全部手機用戶,並實現與全球其他運營商用戶的互聯互通。
2019中國古生物學十大發現 包含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
中國古生物學會7日在南京發佈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領銜的一批高水準科研成果入選。其中,「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研究,首次在全球範圍內運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測序技術,獲得了一例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資訊。這對瞭解現代大熊貓起源、進化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犇報專題】肺炎疫情催生「雲勢力」
「雲旅行」、「雲生活」、「雲勢力」...隨著中國大陸5G商用加速落地,雲計算、人工智慧加速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無以中催生了大陸互聯網智能世代提前到來,也催生大陸經濟自我革新、加速轉型。大陸那麼多人關在家裡居家隔離,到底發展出怎樣的雲經濟?且看犇報專題介紹。
宅著就是做貢獻 宅經濟助力「宅生活」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大陸「宅經濟」在2020年的春節迎來前所未有的「拐點」。在這個「宅著就是做貢獻」的時候,在線醫療、在線辦公、網絡直播等「宅經濟」火了。業內人士認為,異軍突起的「宅經濟」撐起了今年大陸春節檔消費的「半邊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走進藍田「白鹿原影視城」
《白鹿原》是大陸文學大家陳忠實筆下的一部經典的巨世之作,而搬上電影、電視劇的《白鹿原》更是讓人感觸頗深,裡面所展示的關中風情,劇中人物曲折的感情糾葛,以及當時的封建傳統宗法制度,整個劇情讓人跌宕起伏。它還展示了關中地區明清時期古民居的風貌特色,再現了關中原上人們傳統的自然形態及生活形態的古老村落。
【犇報專題】生產線即是生命線:大陸抗「疫」物資供應鏈
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湖北省採取了嚴格的城市封控措施,但為各類生活和防疫物資進出湖北開闢了「綠色通道」,包括協調公路運輸、水上船舶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郵政運輸等運輸工具。例如從北京來的吉林企業商會5車延邊大米物資送到武漢市黃陂區武湖萃元冷鏈食品物流園後,不到3小時就分送到多家醫院。
大陸圖書館的黑科技
在生活中我們覺得很神奇的科技,都被稱為「黑科技」。在傳統印象裡,圖書館是個藏書、借書和安靜讀書的地方,跟「黑科技」好像不搭邊。但「人工智慧+」的時代,融合了現代技術的圖書館正改變過去留下的印象:智慧書架、3D導航、「刷臉」和掃碼借閱、朗讀亭等在內的一批「黑科技」讓圖書館也開始變身「科技達人」。
一路量體溫 陸網友記錄伊朗包機返回大陸過程
新冠肺炎疫情從年後以來,兩岸就在湖北台灣民眾返台一事爭論不休,台灣與大陸對於防疫等規格或細節問題一直難以取成共識。2月3日東航包機首批台人返台後,直至3月10日才進行第2批武漢包機返台。
然而從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大陸不論是應對各國撤僑,或眼前從國外疫區接人回國,處理大量防疫班機接送事宜,其防疫專業更累積大量實務經驗。日前伊朗疫情爆發,有位拍攝遊記影片的大陸網友阿龍,便將中國大使館派包機接人的過程記錄下來,並做成影片上網分享,讓網友有機會看到搭乘防疫包機的過程。犇報也在此分享影片,讓大家趁此理解防疫包機上所會遇到的種種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