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上海:把「非遺」穿上身 海派旗袍熱逐年升溫

2 年前 / 0 comments

海派旗袍發祥於上海,是定格於中國近現代歷史長卷中的一種改良服飾,其特點是中西合璧、裝飾精細、曲線曼妙。改革開放後,這類裝束又普遍出現在婚禮等儀式性場合,並通過大型國際活動,如APEC峰會、上海世博會等,走向世界。

吳巍巍:媽祖祭典何以入列「中華三大祭典」?

2 年前 / 0 comments

媽祖祭典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並稱為「中華三大祭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代表了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和尊重。2006年9月,台中大甲鎮瀾宮組織台胞4300多人到湄洲島拜媽祖,創下兩岸關係交往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紀錄之一。

李庚香:黃河文明緣何獨一無二?

2 年前 / 0 comments

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骨骼與主體,記載著早期中國從部落到國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國家到天下、轉型中國從危亡到再生、創新中國從崛起到復興的全過程,其最大和最本質的特點是「不斷裂」,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的節日: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 年前 / 0 comments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現存唯一!考古出土柳公權晚年撰書墓誌

2 年前 / 0 comments

12日,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消息指出,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長安區清理發掘了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裡出土的一方墓誌是由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柳公權撰文並書寫。墓誌長76.7釐米、寬77.1釐米、厚14.5釐米,墓誌正面刻字42行,滿行45字。

藥材上的神秘符號,引出一個古老的王朝……

2 年前 / 0 comments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西方只承認周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以前的歷史全被視為神話。甲骨文的出現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實的商代時事和生活。甲骨文不僅在於其所具有的文化遺產價值,更在於甲骨文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世界性學術價值,即揭示中國早期國家特徵,進而思考世界上早期國家的形成與模式,抑或是人類早期文明史的研究等問題。

為什麼福建的神明總坐飛機出差?

2 年前 / 0 comments

一條關於廈航的「段子」,近日在大陸網上獲得大量關注:當你打電話給航空公司稱「要給神明訂票」,其他航空公司可能會不明所以,但唯有福建的廈門航空會立刻明悟。由於太常出行,誕生於莆田的神靈「媽祖」甚至還有自己訂票用的身份證號碼。

「中國最後的女酋長」瑪利亞·索逝世,最後時光回到了馴鹿身旁

2 年前 / 0 comments

2022年8月20日2時27分,「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瑪麗亞·索老人在內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歲。瑪麗亞·索的家人發佈訃告稱:母親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還是想上山去看看她養了一輩子的馴鹿,只想回到馴鹿身邊,最後母親在獵民點安詳離世。

花俊雄:中美的軟實力競賽誰將勝出?|海外通訊

2 年前 / 0 comments

在中國構想的世界裡,各國尊重彼此在發展道路上的選擇。所以,中國提出的「軟實力」新主張以不強迫別國所欲所求必須跟中國一樣為基礎。而是倡導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美國以霸道推動的「軟實力」正面臨衰退,中國基於王道思維所提出的中國倡議、中國方案是否能成為未來新型「軟實力」的內容,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清真寺拆除圓頂,回歸傳統中國化清真寺外貌

2 年前 / 0 comments

1990年代全中國到處修綠色圓頂清真寺,一口氣修了幾萬座,這是當時的歷史大背景造成的。清真寺的外表本無所謂,伊斯蘭教義本就不限定清真寺外形,但2010年開始,西方國家開始頻頻以伊斯蘭教為切入點插手中國新疆事務,強調伊斯蘭教徒和中國主流人群之間的區別,人為製造隔閡,製造兩者之間的對立和排斥。因此,恢復中國傳統清真寺的樣貌,還原中國化後與中國相融合的清真寺,才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第 2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