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
中國為啥要在沙漠建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
100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有一個宏大的設想,「建設一條東起北平、經阿拉善、西至迪化的進疆大通道」。如今中國大陸投資300多億元在沙漠裡,建造了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G7京新高速。這條高速公路是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途經中國7個省市直轄區,全長約2540公里,是中國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沿線地區做出巨大的貢獻。
大陸「慢火車」 26年未漲價只為人民服務
全中國仍有81對公益性「慢火車」行駛在21個省份的偏遠地區,途經35個少數民族地區,經停530個車站,每年運送沿線群眾1200萬人次,每公里票價不到6分錢。且速度雖慢,可品質一點不降。各鐵路局投入保障長效機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確保群眾出行安全。
徐連高鐵正式營運 大陸高鐵東西貫通3422公里!
徐連高鐵是大陸「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連雲港至烏魯木齊通道的最東段,也是最後通車段。徐連高鐵建成通車後,與此前已開通運營的鄭州至徐州、鄭州至西安、西安至寶雞、寶雞至蘭州、蘭州至烏魯木齊高鐵連接,形成全長3400多公里的「新歐亞大陸橋」骨幹通道。
京哈高鐵全線貫通 北京至瀋陽最快只要2小時44分
京哈高鐵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哈—京港澳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哈高鐵全線通車,中國高鐵縱向主軸南北貫通,有助於東北地區與京津冀地區人員以及要素資源跨區域長距離高速流動。北京至瀋陽、哈爾濱,開車分別要7小時多、12小時半左右,如今若搭乘高鐵,最快只要2小時44分、4小時52分。
中歐班列「長安號」已覆蓋15條線路45個國家和地區
中歐班列「長安號」向西已開通西安至中亞、歐洲15條線路,覆蓋45個國家和地區;向東通過海鐵聯運,實現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無縫對接,真正構建起「海陸空網」立體絲路開放通道。
想不到中國交通發展有那麼多世界第一!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佈《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指出中國交通發展多個世界第一。包括港口貨物輸送量、集裝箱輸送量、快遞業務量、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海拔最高...等等等等
三峽電站又創一項世界紀錄!
截至11月15日8時20分,三峽電站2020年已累計生產清潔電能1031億千瓦時,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電站於2016年創造並保持的1030.98億千瓦時的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世界紀錄。
大陸開通5G基地台超過60萬座,帶來哪些變革?
大陸工信部發佈數據顯示,中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60萬座,5G網路用戶數、行業創新數均明顯增長。今年以來,疫情的倒逼加速了數位應用的落實,特別是在5G推動下,各類數位化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不斷湧現。產業數位化進程提速,就業與服務等新形態也在豐富。外賣運營師、酒店收益管理師、網約配送員……一年來,與數位經濟相關的新職業積極湧現。
【犇報專題】三峽大壩:「霸堅強」的考試季
【編按】今年,大陸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歷了超長的「梅雨季」,且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方其他不少地區也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天氣,這使得這些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漲,防汛壓力也隨之增大。近日,三峽水利樞紐成功處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據報導,三峽水利樞紐承受入庫洪水峰值達到72000立方米每秒,此前洪峰最大為2012年的71200立方米每秒。在台灣媒體眼中每年垮掉一次的三峽大壩,仍然屹立不搖,硬朗地每年接受長江洪峰的洗禮。三峽大壩既不可能被台灣嘲弄的口水擊垮,也沒有被嚴陣以待的洪水沖垮,它依然「壩堅強」的秘密是什麼呢?本報為讀者揭秘。
十級狂風中點燃一根蠟燭——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重型燃機
這個點火試驗到底有多難呢?打個比方吧,就像在十級狂風中去點燃一根蠟燭。中國引進重型燃機,只要一談到技術轉讓,國外企業都是一口拒絕,這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長期以來,只有美國、日本、德國等少數國家能夠自主研發重型燃機。中國企業用起來不僅貴,還充滿變數。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國外「斷供」了,國內「買不到」核心部件,電廠就只能「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