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為何不是國葬?

3 年前 / 0 comments

186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當時清末朝廷的腐敗,注定了當時的動亂。縱然不是列強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近代中國,儼然也會面臨一場動蕩和更迭。孫中山的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而奮鬥。可以說,孫中山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革命和天下。孫中山的貢獻,在當時享譽全中國、甚至名揚國際,至今仍被世人所銘記。可為何孫中山當年過世時,舉國悲慟下,舉行的卻不是國葬呢?

台灣各界遊行紀念光復75周年 籲重視紀念盼兩岸和平

3 年前 / 0 comments

台灣社會各界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活動,在25日光復節上午於台北中山堂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前正式舉行。呼籲民進黨政府恢復光復節放假、舉辦隆重紀念儀式,並籌建抗日紀念館,希望台灣社會正視台灣光復歷史意義,期許兩岸重啟政治對話,促進兩岸和平穩定。

挖掘被掩蓋的台灣人故事 陸媒獨家專訪台灣報導文學作家藍博洲

4 年前 / 0 comments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當然要寫台灣人自己的故事。我針對的是那段被埋沒的、被污染的歷史,我們要直面那段被湮滅卻攸關台灣未來的歷史。歷史不能任其失落,我們要去拾回,並且把被掩蓋的那部分挖掘出來,把被扭曲顛倒的真相導正過來。藍博洲定義自己是「自由撰稿人」,做的是台灣民眾史研究。準確地說,他關注的,是台灣近代史中最諱莫如深、最被刻意遺忘的那段——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歷史。在他筆下,有台灣青年的理想與信仰,也有那代人的家國苦難。

陳映真的真,是什麼真

4 年前 / 0 comments

「一個人在一個島上,也是可以胸懷世界的。」陳映真的胸懷不僅僅只有地理空間上的台灣,還有綿延的歷史長河中的中國,以及廣闊的被殖民被帝國主義壓迫的第三世界。

還原光復後台灣工人運動第一朵浪花 《激進1949》圖文展在高雄勞博館開幕

4 年前 / 0 comments

「激進1949:戰後台灣郵電工潮與他們的刊物『野草』」圖文展,於9月5日下午,在高雄的勞工博物館舉辦盛大的開幕式。「郵電工潮圖文展」從2019年3月份在台北開展算起,已分別在新竹、台中等地舉辦。今年「郵電工潮圖文展」移師高雄勞工博物館,原訂配合「五一國際勞動節」開展,但受到疫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延至9月才正式展出,展期一年至2021年9月4日。

乾隆款大冰箱:掐絲琺瑯盡顯皇宮豪華風尚

4 年前 / 0 comments

在中國大陸,冰箱的普及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而300多年前的清代就已經出現了設計精美的冰箱。在瀋陽故宮博物館館藏一件清乾隆款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它不僅能儲藏食物,還是清代皇宮的防暑降溫利器。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當時這件掐絲琺瑯冰箱是乾隆皇帝的寶貝,他所喜愛的食物都儲藏在這件冰箱裡面,是乾隆皇帝在皇宮裡面的御用物品。

曾健民:初論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和社會變革論

4 年前 / 0 comments

【編按】2020年8月13日,曾健民醫師病逝於花蓮家裡,享年70歲。曾健民醫師本職為牙醫,執業之餘將所有心力投入台灣近現代社會史的研究,並潛心於左翼理論,為台灣社會的變革求索理論思想,窮盡心力在台灣社會性質的研究。曾健民醫師青年時因思想激進曾在服役時遭受白色恐怖波及,1980年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赴日本進修牙醫專業,並在日本求學期間苦讀馬克思主義及進步左翼的社會科學理論。曾醫師生前心心念念台灣社會性質的討論,犇報在此轉載曾醫師〈初論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和社會變革論〉一文,以此悼念曾醫師,並期望有朝一日台灣社會性質的討論能夠展開,促進台灣社會的變革。

銘記歷史走向未來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圖文館在苗栗設館

4 年前 / 0 comments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台灣民眾史(1895-1950)」圖文館於8月15日在苗栗西湖舉辦開館典禮,以簡單隆重的儀式,追悼為民族振興、國家興盛而奉獻犧牲的烈士先賢,警醒人們在世界變局的此時此刻,銘記歷史教訓,追求美好未來。台灣白色恐怖受難人賴子煥家屬無償提供祖宅,讓此展落地於此成為常設展。在歷經七個多月的摸索嘗試後,終於成功設立全台灣第一座以反殖民及台灣光復歷史為主題的愛國教育場館。

自稱左派的史明留下了什麼啟示?

4 年前 / 0 comments

史明自詡社會主義者,但是對馬克思的理解卻是「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毀滅人性的一面,所以要革命。』」這一類荒誕可笑的東西。歸根到底,史明欣賞馬列主義關於民族自決權的內容,甚至脫離共產黨後仍然講馬列主義,無非是因為馬列主義中關於民族自決權的內容,可以供其大抄特抄。

李登輝背叛共產黨始末(下)

4 年前 / 0 comments

當年的老同志分析李登輝脫黨的心態,認為他是個「頗具英雄主義的人」,認為他留在共產黨內部,覺得無法盡情發揮,心情抑鬱,才會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對於李登輝個性的分析,這可說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第 11 頁,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