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

陳映真「社會性質論」的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下)

2 年前 / 0 comments

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依其閱讀陳映真全集時的所思所想,對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整理出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回顧陳映真探索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背景與其努力,並點出階級矛盾作為左翼立場與思想的核心,全世界左翼都面臨了階級矛盾表現形式與傳統馬列主義的經典定義有諸多不同的難題。而這正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對社會核心矛盾最根本性的挑戰和困境,發人省思。兩岸犇報特轉載此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下篇。

陳映真「社會性質論」的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上)

2 年前 / 0 comments

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依其閱讀陳映真全集時的所思所想,對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整理出四重意蘊和五重挑戰,回顧陳映真探索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背景與其努力,並點出階級矛盾作為左翼立場與思想的核心,全世界左翼都面臨了階級矛盾表現形式與傳統馬列主義的經典定義有諸多不同的難題。而這正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對社會核心矛盾最根本性的挑戰和困境,發人省思。兩岸犇報特轉載此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陳映真生命裡的「毛澤東」

2 年前 / 0 comments

學界談及陳映真,喜歡將之與魯迅聯繫起來,相關的研究積累已經很多,但很少有人談及毛澤東對陳映真的深刻影響。如果我們以台灣人間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23卷本的《陳映真全集》來看,陳映真極少提到毛澤東,偶有幾處提及,也極其簡略,形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沉默與空白。但是,陳映真與毛澤東,在精神上有著某種深刻的呼應。

「西出陽關無故人」:關於王安憶與陳映真

2 年前 / 0 comments

回首這段友情,1983年二人初次相會於愛荷華,思想上其實就很不相同,甚至是矛盾的。王安憶對此已經多有回憶。此後,1990年間再次重逢,時代和生活的隔閡已經更深,而進入90年代以至於21世紀,則二人哪怕見面,都已經很難再談下去。此後,王安憶幾十年懷念和書寫陳映真,所得到的,只是一個越來越縹緲的「烏托邦詩篇」,只是一個讓她日益「失望」的背影。她終究不曾真正與陳映真理解、共鳴,更不可能和陳映真走在同一條路上。

為了台灣統左派不被忘記,我必須出版《陳映真全集》|犇報看影音

2 年前 / 0 comments

「我們一直把陳映真當作一個作家或者一個小說家根本是錯誤的,他其實關心很多事情,他是一個關心台灣、關心全中國、關心全世界、整個世界局勢的一個大知識分子。」陸媒「觀視頻工作室」的「學術人」專題,近來推出專訪台灣知名教授呂正惠的影片,呂正惠分享出版《陳映真全集》的過程,他提到原本擔心陳映真養病十年,大家把他忘記了,但《陳映真全集》一推出,讓很多人驚訝陳映真竟寫了那麼多文章,讓一大批人開始想要研究陳映真,在台灣、大陸引發了「陳映真熱」。

一個日據時期長大的台灣人,怎樣成為參加革命的統左派?|犇報看影音

2 年前 / 0 comments

「台灣有這種人我們都不知道,以前我們以為這個故事是連續劇演的,現在看到這個書才知道這種故事都是真的。」陸媒「觀視頻工作室」的「學術人」專題,近來推出專訪台灣知名統派教授呂正惠的影片,現為人間出版社發行人的呂正惠,在影片中介紹他當年積極推動白色恐怖受難人陳明忠發行的自傳《無悔》,在大陸非常暢銷,讓大陸人知道了陳明忠,知道了人間出版社,知道了陳映真,知道台灣有統左派的存在。

陳映真呼籲:為我們的子孫留下一片森林
──1988年03月26日「救救我們的森林」演講會發言

3 年前 / 0 comments

今年也是映真先生逝世的五週年,僅以這篇報導,紀念先生曾經為台灣社會變革的奮鬥不懈。我們也從其留下的話語再去思考:當極端氣候已非「異相」的廿一世紀,台灣這樣的蕞爾小島,在全球範圍的環境保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李勇|在理想的挫折面前——生命晚景中的尉天驄、劉大任、陳映真(下)

3 年前 / 0 comments

尉天驄、劉大任、陳映真是戰後臺灣重要的知識份子,早年他們因共同的左翼理想結下生死友誼,但理想受挫後,不同的人生價值和態度選擇,使他們走向了殊途異路。圍繞他們生命晚景中的表現和文字,本文試圖尋繹他們對待挫折和理想的不同態度,並勾勒出他們之間複雜的精神關聯和圖譜,呈現出理想主義時代終結對一代左翼知識份子心靈的衝撞。而他們或轉向,或遊移,或堅守的不同精神姿態,也發人深思。本文原刊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第8期,經作者授權轉載,分為上下兩篇,本篇為下篇。

李勇|在理想的挫折面前——生命晚景中的尉天驄、劉大任、陳映真(上)

3 年前 / 0 comments

尉天驄、劉大任、陳映真是戰後臺灣重要的知識份子,早年他們因共同的左翼理想結下生死友誼,但理想受挫後,不同的人生價值和態度選擇,使他們走向了殊途異路。圍繞他們生命晚景中的表現和文字,本文試圖尋繹他們對待挫折和理想的不同態度,並勾勒出他們之間複雜的精神關聯和圖譜,呈現出理想主義時代終結對一代左翼知識份子心靈的衝撞。而他們或轉向,或遊移,或堅守的不同精神姿態,也發人深思。本文原刊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第8期,經作者授權轉載,分為上下兩篇,本篇為上篇。

人間之鏡:在「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線上會議發言稿

3 年前 / 0 comments

執政當局以公權力的優勢,對媒體的操控,對學者的收買,種種手段,對於公投是否願意照結果執行,也在未定之天。疫情時期,無法聚眾廣為宣傳,8/28,反萊豬、護藻礁的公投,有可能被執政當局惡意的阻撓,而無法實行。希望透過這次的座談,我們能夠再度凝結民眾的意志,把這個運動推進到底。不呼喊「為了下一代」的高調,僅僅為了自保,都應該戰鬥到底。

第 2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