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屈從美國導致雙輸,東盟伙同中國造就共贏|海外通訊
《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雙輸」?》總體呈現悲觀基調,看到問題卻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路徑。比歐洲大很多的「中國—東盟」不僅在過去幾年,而且在過去數十年都實現了「雙贏、共贏」,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可以作為這方面的典範,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了思路和方案。
犇報編按
今年2月中旬,在西方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提出《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雙輸」?》,總體呈現悲觀基調,認為後冷戰時代關於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樂觀主義已經消散,世界面臨陷入「雙輸」局面的風險。對此,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整理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在節目演講中的觀點,提出用「雙輸、共輸」來描述這個世界是不準確的,並比較「東盟」和「歐盟」近幾年的發展來支撐他的觀點,表示比歐洲大很多的「中國—東盟」不僅在過去幾年,而且在過去數十年都實現了「雙贏、共贏」。《雙輸》報告看到問題,卻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路徑,而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可以作為這方面的典範,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了思路和方案。
歐盟屈從美國導致雙輸,東盟伙同中國造就共贏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在西方素有「防務領域的達沃斯論壇」之稱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第60屆於2月16日至18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組委會循慣例在會前的2月12日發表了《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雙輸」?》(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4: Lose-Lose ?)。從2020年起,《慕安會報告》總體呈現悲觀基調,例如2020報告《西方的缺失》(Westlessness),2022報告《擺脫無助感》(Unlearning Helplessness),以及2023報告《重塑願景》(Revision),再到今年的《雙輸》(Lose-Lose),都反映了西方(特別是歐洲)精英對當前急劇變化的國際局勢的反思、對現行國際秩序的擔憂。2024報告認為,後冷戰時代關於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樂觀主義已經消散,世界面臨陷入「雙輸」局面的風險。
對此,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他同時也是上海「東方衛視」思想政論性節目《這就是中國》的常駐主講嘉賓,在最近一期EP234〈何謂共贏,何謂雙輸,從亞洲看歐洲〉的演講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張維為認為,這種判斷反映更多的是歐洲的焦慮,近年來歐洲的安全和經濟受到重創,所以產生了這種深度不安,用「雙輸、共輸」來描述這個世界其實是不準確的。張維為教授比較「東盟」和「歐盟」近幾年的發展來支撐他的觀點,表示比歐洲大很多的「中國—東盟」不僅在過去幾年,而且在過去數十年都實現了「雙贏、共贏」。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歐洲屈從美國,東盟拒絕「選邊站」
歐洲輸掉了什麼?張維為表示,歐洲首先失掉的是和平。歐洲曾經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導致生靈塗炭,二次大戰後,歐洲痛定思痛,開始尋求持久和平,特別是法國、德國兩大宿敵實現了和解,後來成立了歐盟,形成歐元區,一度使人感到歐洲邁入了持久和平。然而自冷戰以來,歐洲一直在兩種選擇之間徘徊:一種是維護歐洲獨立自主,推進整合,最終使歐洲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另一種是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喪失獨立性,心甘情願地當美國的下屬。由於種種原因,自戴高樂之後,歐洲獨立自主的力量總體走弱。比方說,儘管歐洲許多人都知道「北約」不斷地東擴會導致俄羅斯的強烈反抗,但他們的國家還是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與美國一起推動「北約」東擴,直至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
張維為指出,如果我們說歐洲做錯了什麼,我們就要了解亞洲做對了什麼,亞洲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東南亞是世界上差異化最大的地區之一,從政治體制到發展水平,從族群構成到宗教信仰,經常被形容為最容易爆發衝突和戰爭的「亞洲巴爾幹」。然而,東盟一直堅持「以東盟為中心」的自主性原則,積極推進區域整合,以「亞洲智慧」堅持不選邊站,同時,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大國關係的和解和改善。
同樣,中國也一貫堅持獨立自主,堅決拒絕外來勢力干涉內政,堅定地支持東盟的自主原則,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中國在與東盟的關係中創造了不少「第一」: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第一個同東盟商談建立自由貿易區;第一個公開表示願意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條約議定書》等。
中國與美國的行為方式完全不一樣。美國是「零和遊戲」的方式,英文叫做「Friend or Foe」,也就是「要麼是美國的朋友,要麼是美國的敵人」;中國是「合作包容」,如果用英文來說,就是「Friend or Potential Friend」,「要麼現在是朋友,要麼以後也可以是朋友」。張維為指出,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見過大世面,具有美國難以比擬的整體觀和長遠觀。中國不反對任何國家成為美國的朋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
不久前,馬來西亞總理安華(Anwar Ibrahim)在澳大利亞也指出,「你們不應該將自身的對華政策,強加給馬來西亞,也不應該阻止馬來西亞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不應該迫使本地區國家『選邊站』」。他提到任何針對中國崛起的地區和全球應對措施都必須謹慎處理,因為這可能決定亞太地區局勢,究竟是「緩和還是緊張」。這其實也是東盟的立場。安華認為,正是這種「不選邊站」的立場和中國這種「合作包容」的立場相互成就,使我們這個地區贏得了長達四、五十年的持久和平。回頭看,歐洲屈從美國,按照冷戰思維行事,結果換來的是熱戰。而中國和東盟拒絕冷戰、拒絕「選邊站」從而遠離了熱戰。
東盟的欣欣向榮與歐洲失去的「發展」
張維為認為,歐洲第二失去的是「發展」。隨著俄烏衝突的延續,歐洲的經濟發展遭受重創。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要麼是陷入嚴重衰退;要麼是輕度衰退。衰退背後是俄烏衝突帶來了難民危機、能源危機、資本外流等等。「北溪二號」輸油管被炸掉後,整個歐洲都沒有勇氣直面肇事者。歐洲不僅損失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失去了自己的尊嚴。當然,歐洲主要大國現在似乎也開始認識到不能犧牲自己的發展了。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不久前率領龐大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反復表述不與中國「脫鉤」,而是要加強經貿關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不久前的演講也再次強調「歐洲主權」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和經濟領域內要實現戰略自主。
相比之下,東盟與中國一直在堅定維護主權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互利合作。中國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地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根據「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今天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和貿易國,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和製造業體系,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和中產階層。中國還以大致上每10年完成一次工業革命的速度,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處在最前沿的中國,現在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能夠向全世界──包括東盟──提供「第四次工業革命」所有的產品、服務和經驗的國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於11年前發起了「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有150 多個國家參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公共產品和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印尼雅萬高鐵、中老昆萬鐵路、馬中關丹產業園和關丹港、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等等項目的成功建設,都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可以造福這個地區的人民。
張維為指出,中國2023年的經濟增速高達5.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七國集團(G7)的總和。中國經濟正沿著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的方向日益邁向智能化、數位化、綠色化。同樣,2023年東盟國家主要經濟體增速保持在5%左右。東盟經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人口年輕,東盟總人口是6.7億,35周歲以下的青壯年占比高達61%,勞動力和人力資源非常充沛,數位經濟發展迅速。連續4年,東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23年雙邊貿易總額超過6.4兆元。東盟和中國的經濟合作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的落實,勢頭越來越好。
歐洲輸掉了理念和價值觀,東盟實現了「東盟奇蹟」
張維為認為,歐洲最後輸掉的是理念和價值觀。這些年的兩場衝突,也就是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使美國以及歐洲盟友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失去了全球信譽。這使他想起了印尼新總統,時任國防部長的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2023年在香格里拉論壇上發表的談話。普拉博沃說,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帝國主義大國政治剝削掠奪的十字路口。我們被奴役、被剝削的經歷,使我們努力創造一個和平友好的環境。普拉博沃說,我相信中國會以他們的智慧和仁愛擔當責任,因為這是他們的哲學。
張維為對此深表贊同,表示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儒家仁愛觀深深影響了中國治國理政,體現了中國民本主義的發展模式,也就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不僅使中國徹底消除了極端貧困,創造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而且還形成了政治力量、社會力量、資本力量有利於絕大多數人民的政治制度。這種「仁愛」與「民本」相結合的理念,也衍生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衍生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信念。這與美國秉持的「要麼在餐桌上,要麼在菜單上」這種信條形成鮮明的對照。正是由於文明的理念相近或相同,才使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具備了如此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思想基礎。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總結亞洲國家「雙贏、共贏」的這個特點,就是東盟國家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實現了50多年和平發展的「東盟奇蹟」。同樣,中國創造了從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實現「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而崛起的「中國奇蹟」。
張維維教授認為,這兩個奇蹟以及背後的一整套的理念結合,帶來了亞洲長達四、五十年的持續和平發展。這也證明了一個地區只要能夠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決排除外來勢力的干擾,堅持和平發展、和睦相處,就能夠創造舉世震驚的人間奇蹟;而相反的作法則可能不僅輸掉和平而且輸掉發展、輸掉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
拉幫結派劃分敵我,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雙輸」?》充分體現出歐洲對當前國際形勢與自身前景的焦慮與迷茫。報告精準描繪了當前歐洲的心態,在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經濟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歐洲認為如今許多國家不再關注全球合作的絕對收益,而是越來越擔心自己的相對收益低於其他國家,這可能會導致「雙輸」局面,即既破壞合作,也破壞尚有可取之處的國際秩序。在這種形勢下,跨大西洋伙伴及其志同道合的國家面臨極為艱難的處境,必須做出平衡與抉擇。一方面,它們必須為競爭更加激烈的地緣政治環境做好準備,在這種環境中,相對收益思維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必須盡力恢復正和(Positive-Sum)合作,否則就難以實現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增長和解決緊迫的全球問題。
不得不說,一方面報告在描繪國際形勢時對問題及其根源的分析尚有可取之處,但另一方面,報告堅持把大西洋國家和所謂的「志同道合」國家與其他國家區分開來,強調自己的秩序才能讓國際社會蓬勃發展。仍然繼續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價值觀同盟。而這種拉幫結派,劃分敵我造成的分裂和碎片化,才是報告提到的全球各類問題的根源。因此可以說報告對問題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路徑,如同一位大夫,好不容易找到了病人的病灶,但卻開不出有效的藥方。
4月2日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發布的《2024年東南亞狀況調查報告》(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4 Survey Report)集中分析了東南亞對中美兩國的觀感與信任度。有31%的受訪者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與東盟的努力方向相輔相成,有30.1%的人認為這個設想對東南亞有益。
在國際大家庭中,中國始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努力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可以作為這方面的典範。中國近年來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都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了思路和方案。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俄烏戰爭引發歐洲戰略自主的掙扎|海外通訊
‧ 全球南方現實主義而非道德主義的回歸,引發對西方強權的新批判
‧ 金磚擴容,成色更足,影響力更大
‧ 窮兵黷武將死於劍下,美國外交政策的軍事化
‧ 金刻羽:在西方舌戰各國權威,解釋中國經濟如何邁向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