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美歐分裂公開化與全球多極化(上)|海外通訊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跨大西洋關係正在經歷冷戰後最嚴重的調整,全球多極化已超越理論爭議進入實踐深化階段,但多極化世界下的新國際秩序仍遠未形成。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犇報編按
今年在德國舉辦的年度慕尼黑安全會議,以「多極化」為主題,邀請的南方國際代表人數也大幅增加。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全球多極化已超越理論爭議進入實踐深化階段,但多極化世界下的新國際秩序仍遠未形成。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新上任的美國副總統范斯對歐洲展開「意識形態攻擊」,正式把美歐裂痕公開化,歐洲各國也對美國態度的轉變展現出強烈反應。跨大西洋關係正在經歷冷戰後最嚴重的調整,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轉向印太,歐洲面臨建構自身防務體系的戰略選擇,全球南方國家則在新全球秩序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則越來越在全球多極體系中成為確定性因素,成為世界變革的建設性力量。如今,世界政治的去中心化趨勢基本已是共識,一個更加平等包容的多極世界秩序正在形成。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表示,川普政府這種唯一主導規範式的世界觀,不符合國際社會的利益。圖源:新華社_1.54ba733122e2dba0.jpg)
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美歐分裂公開化與全球多極化(上)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創始於1963年,前身是以跨大西洋伙伴關係為重點的「國際防務大會」。如今已發展成為國際戰略和安全領域的主要年度論壇之一。會議定期每年2月在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召開,第61屆慕安會於2月14日至16日舉行。據主辦方介紹,預計有6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50位部長以及國際組織領導人出席會議,此外還有200場官方邊會以及數十場公共外交活動。今年慕安會報告以「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為主題,為了顯示多極化主題,今年慕安會邀請的南方國際代表人數也大幅增加,約占嘉賓總數的30%。
長期以來,慕安會背後的歐洲對世界的認知是「西方中心主義」甚至「歐洲中心主義」,較少將多極化作為核心主題,對多極化的概念和現實沒有足夠重視和認可。跟幾年前相比,今年會議以「多極化」為主題,感覺上沒那麼情緒化,而是一種放下情緒直面現實的態度。比如2020年,報告主題是「西方缺失」(westlessness),2021年是「競爭與合作」(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2022年是「擺脫無助」(unlearning helpless),2023年是「重塑願景」(Re:vision),2024年是「雙輸」(lose-lose),表明歐方經過「情緒上」的困擾,終於理性接受現實,以報告形式正式認可並接受多極化世界到來。

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報告的三個特點
這是歐洲在川普回歸、全球南方崛起等背景下對全球地緣政治認知的重大變化,無論是否情願。歐洲也準備積極接受並更好地融入多極化。今年的報告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報告延續了對國際秩序的冷靜分析和深刻剖析。分析了當今國際秩序的三大特徵:一是國際秩序的單極特徵仍然存在。美國仍然占全球名義國防開支的近 40%,擁有全球性的盟友和合作伙伴網絡,並在全球 50 多個國家管理著至少 128 個海外軍事基地;美元是全球主導貨幣,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仍然依賴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二是新的兩極時代即將到來。報告認為,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縮小,以及中國與任何第三大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擴大將帶來新的兩極體系。三是多極世界逐步顯現,巴西、法國、德國、印度、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被視為「重要的全球大國」。報告引用了大量的數據、案例,援引各國政要、專家學者的觀點,體現報告起草者的冷靜觀察和深刻分析。

第二,報告相對平衡全面地反映了各方的觀點,比如,對多極化進程的看法。報告指出,世界各地對多極化進程的看法不一。樂觀觀點認為,這一趨勢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包容的機會,一個較多大國相互制衡、有更多行為體能夠制約華盛頓的世界會更加和平與穩定,新興大國有望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做出貢獻,並建設性地支持衝突預防或危機外交。而悲觀觀點則認為,新權力中心的崛起以及國際體系日益加劇的意識形態兩極分化,將增加大國戰爭的風險,非但不會帶來穩定的力量平衡,反而可能引發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和常規軍備競賽,並有可能引發危機和升級,削弱有效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報告在評價俄羅斯部分一改往日全盤否定和批評的態度,認為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打出了一手好牌」,有效扭轉了局勢,並在 2024年穩步贏得了地盤。報告承認俄羅斯當前雖然虛弱,但是還有力量,利用各種多邊機制,以及與各方的合作,擺脫了孤立,實現了經濟和兵員供給的穩定。這些評論是在俄烏衝突爆發以後的慕尼黑報告中無法想像的。
第三,報告持續關注全球南方這個大群體。從2022年開始,慕尼黑安全論壇大幅增加邀請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以爭取在俄烏衝突中「沉默大多數」的支持。此次報告對中國、印度、巴西、南非這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南方國家進行分章節描述,延續了關注和拉攏全球南方的做法。報告還多次提到金磚國家組織,強調就購買力平價而言,金磚國家成員國在2018年已超過七國集團,隨著2024年金磚國家擴員,金磚國家約占全球貿易的 40%,占原油產量和出口的40%。

歐盟必須重新思考與美國的關係
作為跨大西洋戰略協調的重要平台,今年的慕尼黑論壇面臨美國總統川普開啟第二任期,以及美國可能會放棄其作為歐洲安全保障者歷史角色的現實。報告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調整進行了預測,認為川普政府將優先考慮遏制中國崛起和支持以色列;美國對北約和烏克蘭的安全承諾可能會降低,美國對多邊機構的參與也會減少。在此背景下,報告指出,歐洲正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地緣政治局勢,面臨俄烏衝突摧毀歐洲的合作安全架構;經濟相互依存關係日益武器化,威脅歐盟的經濟模式;歐洲自由民主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內部和外部挑戰等三重危機。
作為未來的出路,報告點出了歐盟的選擇,包括繼續增加安全投入,實現貿易關係多元化,尤其是加強與南方國家的關係。但報告也同時指出,在跨大西洋關係上,美國川普政府的下一步走向將決定歐盟是重新思考與美國的關係,還是完全脫離美方的束縛,成為獨立的一極。在歐方看來,這是一個赫拉克勒斯式(極其困難和艱巨)的任務。美歐還能否就一些重大的戰略問題和熱點問題進行協調,以及如何進行協調,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點。
報告指出,川普就職美國總統後提出的「領土掠奪」威脅,意味著美國「不能再被視為(世界秩序的)穩定之錨,而是一個必須防範的風險」。報告直言,「川普的勝選徹底葬送了美國後冷戰時期達成的兩黨外交政策共識,即『美國對維護國際秩序負有歷史責任,並從中獲得深厚利益』。對於川普及其許多支持者而言,美國建立的國際秩序是一筆糟糕的虧本交易」。

基於此,報告進一步推斷稱,未來四年,川普的美國新政府將把遏制中國和支持以色列列為優先事項,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與限制也必將進一步升級,同時放棄其作為歐洲安全保證人的歷史角色,將保衛歐洲的大部分負擔轉移到歐洲的北約盟友身上。只有當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時,川普才會有選擇性地參與國際事務。川普疏遠盟友和國際機構的做法也可能為中國帶來機遇,讓中國在面臨較少阻力下將自己的倡議納入國際體系,同時北京已經表現出能夠承受「川普衝擊」的信心。作為世界最重要的兩極,美中兩國的國際政治立場當然是與會者關注的重點。
美國副總統范斯對歐洲的「意識形態攻擊」
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正式把美歐裂痕公開化,反映出跨大西洋關係正在經歷冷戰後最嚴重的調整。范斯明確指出,歐洲長期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體系是不可持續的,歐洲必須承擔更大的防務責任。尤其是在北約問題上,美國政府可能不再扮演傳統的安全保護傘角色,二是要求歐洲自主加強軍事投入。這一立場在《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報導中被視為是川普政府推動「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試圖減少對歐洲的安全承諾。以便集中精力應對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

范斯的講話也凸顯了美國國內政治變化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影響。他批評歐盟未能尊重選民意願,在移民政策等方面推行過於激進的改革,導致內部社會緊張加劇,這一觀點在《金融時報》和《南德意志報》的報導中被廣泛解讀為美國試圖挑撥歐洲內部矛盾,以增加其在外交談判中的籌碼。此外,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不會再無條件支持烏克蘭,歐洲必須做好準備,承擔更大的責任,甚至可能主導戰爭的未來走向。川普政府可能重新評估對北約的資金支持,迫使歐洲盟友為自身安全投入更多資源。范斯的講話不僅是美國政府的單方面政策調整,還反映出美國國內對俄烏衝突長期化的質疑正在升溫,部分國會議員對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巨額資金和軍事援助持保留態度。因此。歐洲若不能在烏克蘭問題上取得主動權,其安全未來將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范斯的演講被外界解讀為對歐洲的一場「意識形態攻擊」,不僅未能就烏克蘭問題或美歐安全合作提供清晰立場,反而加劇了跨大西洋的裂痕。范斯對歐洲價值的質疑以及他在歐洲政治問題上的強硬表態,使歐洲各國政府和輿論界震驚,並引發強烈反應。這一演講不僅揭示了美歐之間在防務、價值觀、外交政策上的根本分歧,也促使歐洲重新思考自身在全球安全架構中的定位,進一步推動其戰略自主的討論。

范斯在演講中回避了俄烏衝突、北約未來和歐洲安全等核心問題,而將焦點放在歐洲內部問題上,強調歐洲國家在移民、言論自由和政治正確等方面的「失敗」,並指責歐洲領導人背離民主原則。這種表述不僅削弱了美歐之間的信任,也預示著跨大西洋聯盟將經歷冷戰後最嚴重的調整。
《衛報》分析認為,范斯的發言表明,川普政府對歐洲的安全承諾正在弱化,這使得歐洲國家不得不加速強化自身防務。《紐約時報》指出,這一趨勢可能導致北約的功能發生變化,甚至在未來形成一個更加鬆散的聯盟結構。
歐洲各國對歐美關係變化展現出強烈的反應
歐洲各國對歐美關係變化展現出強烈的反應。在開幕式上,德國總統史坦麥爾以罕見的強硬措辭抨擊美國川普政府,指責其「無視既定規則」,並警告歐洲應在美歐關係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保持戰略定力,維護多邊合作。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聚焦烏克蘭問題,警告川普政府不要在與普京的談判中做出重大讓步,強調烏克蘭的失敗不僅會削弱歐洲,也將損害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婭·卡拉斯表示,范斯的講話讓人感覺美國在「試圖挑起與歐洲的爭端」。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利斯表示,范斯的干預「不可接受」。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批評范斯「沒有解決我們今天面臨的一些關鍵安全問題」,他稱這是「錯失的機會」。德國總統史坦麥爾強調,歐洲不會放棄其民主價值觀,並呼籲加強歐洲的防務能力,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安全挑戰。這一表態在德國國內引發廣泛討論,一方面反映出德國希望維持其在歐洲安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德國在面對美國政策不確定性時的謹慎態度。

會議期間,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蕭茲等多位歐洲領導人強調,面對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重新定位,歐洲必須加快推動戰略自主,包括強化對全球南方國家的經貿與外交聯繫,以構建多元化的全球合作網絡。中國、印度、南非等國在國際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不僅使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受到挑戰,也促使歐洲重新思考自身在全球新秩序中的戰略定位。歐洲試圖與全球南方國家加強聯繫,深化經貿合作,並推動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的機制,以應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在會議討論中,歐盟領導人表達了對新興市場的興趣,並強調希望在綠色經濟、基礎設施發展和金融合作等領域與全球南方國家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這一趨勢表明,歐洲正在逐步適應全球多極化現實,並在調整自身戰略以在未來全球治理體系中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力。
德國作為歐洲的核心國家,對范斯的講話提出最直接且嚴厲的回應。總統史坦麥爾和國防部長皮斯托利斯均批評范斯的言論破壞跨大西洋關係,削弱歐洲在全球安全事務中的穩定性。德國政府特別關注范斯拒絕與總理蕭茲會面、卻與極右翼德國選擇黨領導人魏德爾私下會談的舉動,認為此舉不僅帶有政治挑釁意味,也可能影響德國國內的政治格局。

《南德意志報》分析指出,范斯的講話強化了德國政府對川普政府外交路線的疑慮,並將推動德國在防務政策上採取更加積極的立場。德國總統史坦麥爾在會議開幕式上的強硬表態,凸顯了德國政府對川普政府的不信任。他強調,「缺乏規則不應成為世界重組的模式」,直指美國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不負責任態度。然而,德國的立場仍然複雜。一方面,德國希望維持與美國的穩固關係,避免美歐關係徹底破裂;另一方面,德國在戰略自主問題上表現得比法國更加謹慎。《南德意志報》分析表示,德國國內仍存在不同聲音,一些政治人物擔心過度推動歐洲防務獨立,可能會導致北約削弱,反而加劇歐洲的安全風險。

法國總統馬克宏長期以來倡導歐洲在防務領域實現自主,他再次強調「歐洲戰略自主」概念,主張歐洲不能再單純依賴美國,而必須尋求新的安全和外交戰略。他的發言與近年來法國對歐洲防務自主化的推動相呼應,特別是在歐盟軍事實力建設、國防工業合作及地區安全協調等方面,法國正試圖引導歐洲走向更獨立的安全框架。
(未完)
◎下篇|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美歐分裂公開化與全球多極化(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二戰後的全球秩序迎來大變局 聯合國安理會亟需改革
‧ 美國從民主走向超級富豪的寡頭政治
‧ 川普夢想建立新美利堅帝國的歷史根源
‧《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文明復興而非取代美國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