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如
台南抗日史話(下)
古今中外不乏企求以外國為奧援,來支持本土的獨立運動。如十八世紀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美國獨立戰爭;1895年企圖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乙未戰爭也是如此。而中國大陸主張抗日的有識之士便是利用日俄交惡的矛盾,支持台灣本土的抗日運動,如兩江總督身兼南洋大臣的張之洞。
台南抗日史話(中)
1895年6月15日下午日本參謀步兵大佐(上校)福島安正大佐呈給台北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報告為:淡水的英國領事(官署在今日的紅毛城)示以當日廈門所發「台南府之形勢極為危急,外國人殊為危險。…指揮台南附近賊兵者為劉永福,無不盡其暴行」之電報。
台南抗日史話(上)
在1885年台灣建省後,一度喪失全台政經中心地位的台南府城,因1895年志士劉永福在此領導的乙未抗日,再度成為歷史舞台的要角。台灣光復後,為了紀念劉永福的抗日事蹟,原府城的下橫街改為永福路;在前清道署遺址上也建立了永福國小,國學大師胡適還曾來此造訪,尋其尊翁胡鐵花在此的遺跡。
府城四百年(下)
光緒元年增設台北府後,府城失去全台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到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省治設於台北,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將建設重心放於北部,使台南府城逐漸喪失全台經濟中心的地位。府城的光輝歲月,至此逐漸步入尾聲。台灣光復後,全台的政治中心又設在台北,因此台南建設的腳步顯得較遲緩。但三百多年來所累積的傳統文化精華,卻使台南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古都。五十餘個列級古蹟,都可感受到台南人對自身擁有的文化遺產有一分榮耀與自得。
府城四百年(上)
府城,是近十年前台南縣市合併為大台南市前,台南市的舊稱。它是清代「台灣府城」的所在,曾引領全台政治、經濟、文化近兩百年的風騷。 1887年因台灣建省、行政區改制,原台灣府分割出台南府,而改稱台南府城。今安平古堡和赤嵌樓的荷蘭紅毛城、樓遺跡,僅剩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艋舺三百年
建於咸豐六年(1856)的青山宮(位於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交會處),則是供奉惠安人的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這是清咸豐四年(1854),發生了一場大瘟疫,福建惠安籍漁民特地由原鄉奉靈來台,藉以弭平瘟疫。今每年在其壽誕前兩天的農曆十月二十、二十一日舉行的「青山王暗訪」,每夜繞境半邊,目的是要掃除艋舺境內的瘴癘,這就是俗稱的萬華大拜拜。從此可見,艋舺三百年的歷史體現了台灣與對岸的不可分割。
淡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有四百年歷史的淡水古鎮(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今轄內的福佑宮(媽祖廟)前緊鄰淡水河岸的廣場,即清代往福建漳州、泉州各民船的碼頭舊址,現今已被規劃為金色水岸,成為熱門景點。淡水的歷史有如台灣史的縮影,多彩多姿、又可歌可泣,台灣歷史上發生過的幾乎都在淡水發生,難能可貴的是留下了不少的痕跡。
南迴鐵路巡禮記:值得致敬的偉大工程
南迴鐵路因地勢較高,觀海的角度較佳;而且可一次欣賞太平洋和台灣海峽的風光,被評為風景最優美,氣勢最壯觀的一條鐵路。筆者從2004年開始,便慕南迴鐵路之名,多次造訪。和早期沒有鐵路相比,居民從台東到南台灣,要搭公路局的車子走南迴公路,頗受顛簸之苦。之後還要在枋寮過夜,隔天再繼續搭車前往。所以,在南迴鐵路電氣化全線完工後,民眾享受便利快速的同時,也應感念先人流血流汗、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地完成這偉大工程。
金門抗日史話(下)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10月10日,假金門公學大操場舉行隆重慶祝金門縣重現光明暨抗戰勝利及國慶紀念大會典禮,典禮結束後遊行慶祝勝利,後浦城居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老少歡呼,八年滄桑,從此告終。此時,日軍在金門軍部僅餘數十位的兵力,軍部已被國軍保安團圍住,不久日軍就在操場上將槍架起,列隊豎立站在槍後,緩緩降下太陽旗後,宣告日本手時代正式結束,隨即舉行升旗典禮,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終於又迎風飄揚在金門的晴空中。
金門抗日史話(上)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近期,台灣的政壇出現「中華民國台灣」的口號,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中華民國的治權涵蓋台澎金馬;而金門和馬祖從明清時期到中華民國建立就隸屬福建省,開發歷史比台灣早上數百年;況且金門縣本島及附屬島嶼也和台灣、澎湖等一樣,從日本佔領地中吐還給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金門地區稱日軍佔領時期為「日本手時代」,和台灣地區稱長達五十年的「日據時期」或「日治時期」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