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
一場「瘟疫」戳破「美國不可替代論」
美國成為全球新冠病毒確診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川普政府為了轉移美國民眾對他應對疫情不力的視線,先後歸咎於中國、歐洲和世衛組織。正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對川普的批評,即「一個軟弱的人、一個糟糕的領導人,不承擔任何責任。一個軟弱的人只會責備別人。」一個領導人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美國自稱在全球的最優越地位日漸顯得越來越不能令人信服。川普應對這次疫情的一切,無疑是使美國在世界舞台上加速退位的又一步。
中美休戰,全球疫情才有解
嚴峻的疫情促使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都認識到責無旁貸,雙方應該休戰,攜手共抗全球疫情。3月27日,習近平應約同川普通電話。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電話如果能夠讓雙方摒棄前嫌,攜手前行,全球疫情的危機,說不定是開啟改善中美關係的契機,果如是,則中美兩國甚幸,全球甚幸。
中國是甦醒的雄獅,還是「亞洲病夫」?
2019年12月中國爆發了新冠肺炎,中國政府用創紀錄的最短時間,甄別出病原體,並在第一時間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通報基因序列。中國公開透明的作法,獲得了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和認同。世衛組織對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效率之高表示高度讚賞。對中國將有效控制並最終戰勝疫情深信不疑。世衛組織呼籲對疫情應以科學和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切忌反應過度,因此,反對國際對中國採取旅行或貿易禁令。
中國「珍珠鏈」成型:習近平訪緬的戰略意義
自美國實施「印太戰略」以來,中美兩國在緬甸的競爭正在趨向於零和博弈。緬甸是中國大陸「印太兩大洋」戰略的重要樞紐,建立兩國成為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對大陸在緬甸的地緣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至關重要。習近平此次訪緬,「命運共同體」一詞被兩國領導人提及20餘次,可見中緬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已奠定深厚基礎。中國大陸在印度洋上的「珍珠鏈」已然成型。
2020年台灣大選結果初步解析
民進黨再次完全執政,兩岸關係可能更加嚴峻,國民黨與民進黨都不能寄希望,唯一的出路在於直接訴諸民眾。兩岸問題,歸根結柢是認同的問題,對於台灣當局更改課綱必須進行系統的批判,最好兩岸的有心學者,能夠合作撰寫教材,供台灣學子參考。台灣當局的「去中國化」已經進行了20餘年,要清除其毒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長期有計劃積極加以糾正,如果台灣民眾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並以此自豪,中國大陸再怎麽讓利都是枉然。
澳門從東方賭城蛻變為盛世蓮花
時光飛逝,轉眼間澳門回歸已歷20個寒暑,回歸這20年來澳門的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澳門面積僅有32.8平方公里,人口約67萬,可謂地方小,人口少。20年來,融入大陸發展大局,與內地共同發展,是澳門回歸以來最大的收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使澳門從一個「東方賭城」蛻變為「盛世蓮花」。
從「美國優先」到「連任優先」 中美貿易戰:美方沒贏,中方沒輸
中美貿易戰經過15個月13輪的談判終於在10月10日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川普曾說,「貿易戰好打又易贏」,但從此時達成的協議看來,美方沒贏,中方沒輸。
一事無成的2019年七國集團法國峰會
今年法國G7峰會只產生了空洞無物的「一頁聲明」,這反映出七國集團面臨的困境。輿論普遍認為,如今的七國集團面臨的困難不是磋商,而是各方找到能夠磋商的議題,並且取得共識。 但各成員國在重大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分歧,因此要達成一致,恐非易事。尤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想在中國、俄羅斯、巴西或印度及南非等國缺席的情況下解決世界問題根本是不切實際的。
【香港問題系列二】粵港澳大灣區的誕生:香港的老路走到盡頭後
在正確把握香港騰飛歷程基礎上,再審視香港回歸前後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香港在過去三十多年、特別是回歸以來,經歷了類似美國和歐洲所發生的產業空心化和政治、社會分裂化等歷程,客觀上亟待準確把握其所面臨的資本主義社會普遍性矛盾。 隨著香港優勢地位不再,港人自身經濟社會地位跟著下降,香港的老路已經走到盡頭,必須另辟蹊徑。香港因只重「兩制」而輕「一國」,因此讓自己遊離在外,香港的出路在於回歸「一國」,將自己納入「一國」總體發展規劃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將是香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香港問題系列一】香港的話語權誰說了算?
許多香港年輕人根本沒經歷過殖民歲月,卻出現「戀殖」心態,美化殖民統治,甚至要求英國再度君臨香港,這些錯誤的認識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來自反對派尤其是反中亂港傳媒的長期洗腦,以及特區政府的軟弱。 愛國教育是香港管治之本,無論香港的歪風邪氣如何張狂,愛國教育必須旗幟鮮明一往無前。越是有人要反國教,就越能證明愛國教育的重要。 沒有市民的愛國熱情,沒有強大的愛國力量的支持,政府就挺不起腰桿,就會一事無成。所以特區政府推行國民教育責無旁貸,必須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