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 台灣人與台灣史

這愛國主義的星火,我們以雙手接下了
2022年紀念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秋祭活動祭文(全文)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10月29日在台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2022年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秋祭追思慰靈大會」,現場受難者遺族與台灣關心此事的各界代表,一同紀念白色恐怖下犧牲的受難者。自1991年起,台灣地區受難人互助會便公開追悼白色恐怖犧牲烈士,30多年來不斷回到馬場町刑場,緬懷當年烈士追求改造社會的理想,更要向台灣社會表達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家屬對台海局勢的擔憂與呼籲兩岸和平統一。本文為此次秋祭活動的祭文全文,特此刊出,以供讀者們瞭解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後人的思想和主張。

以老保釣林孝信命名小行星 台灣中央大學向其創辦《科學月刊》致敬

2 年前 / 0

台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的編號498797小行星,將以知名老保釣林孝信之名命名為「林孝信小行星」(Linshiawshin),感念其創辦《科學月刊》對台灣科學教育的貢獻。林孝信是台灣知名保釣人士,曾於1970年代因參加海外保釣運動被國民政府列為黑名單,直到1997年才返台。

台灣各界慶祝光復77周年 台灣光復是兩岸無法切割的歷史事實

2 年前 / 0

為慶祝台灣光復77周年,10月25日上午10時,台灣各界代表在台北市中山堂「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舉行紀念活動,藉此表達對英勇抗日先烈緬懷與紀念台灣光復。

台灣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赴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碑悼念白恐犧牲烈士

2 年前 / 0

10月7日上午,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代表前往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悼念20世紀50年代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而在台因白色恐怖犧牲的烈士。秘書長蔡裕榮指出,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建成,充分顯示了中央對在台犧牲烈士及遺屬的關心和重視,彰顯了祖國大陸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信心和決心。

林書揚:為民族的十月反思

2 年前 / 0

今年是林書揚先生的逝世十週年又恰逢雙十,面對民進黨當局紀念中華民國國慶卻失去其歷史意義,兩岸犇報特別重刊林書揚先生1990年9月時的舊文〈林書揚:為民族的十月反思〉,既是紀念林書揚先生,也作為反思在台灣慶祝雙十的意義。

林書揚|苦澀的台灣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知青五案的啟迪

2 年前 / 0

本文是林書揚先生出獄後6年、台灣解嚴後3年,為分析台灣為何在50年代白色恐怖大肅清後,仍在60年代到70年代紛紛出現左翼青年,因而分析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和時代性特質,探索五起白色恐怖案件的共通綜合意義,企盼對當代青年能建立起基於歷史延續和社會連帶的自覺的、有責任感的人生觀。

「風嘯寶島知勁草」 台灣白色恐怖郵電案在上海歷史博物館展出

2 年前 / 0

9月19日下午,「風嘯寶島知勁草」光復後台灣郵電工人革命史料圖文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成為兩岸都重視的重要歷史事件。郵電案在台灣為白色恐怖案件,在大陸為工人革命事蹟,反映兩岸在冷戰、內戰分斷下的詮釋差異,也客觀呈現台灣白色恐怖是兩岸過去在國共內戰底下的歷史悲劇。

30年前「九二共識」是如何達成的?

2 年前 / 0

不言而喻,「九二共識」誕生之後並非一片坦途,甚至這個術語的產生本身都說明了它遇到的困境。在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趙建民看來,「九二共識」的微妙,就在於將高度爭議的政治內涵改用中性的語言表述,這四個字是兩岸幾十年政治紛擾中少有的交集,得之不易。

白色恐怖受難者馮守娥逝世 不屈的革命者也是堅韌的母親

2 年前 / 0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馮守娥女士於2022年8月27日凌晨2點42分辭世,享年92歲。馮守娥一生信奉社會主義,追求國家統一與整體人類的幸福,始終相信民主自由、和平幸福的春天終有一天來到人間。

五二四事件劉自然墓碑恐因六張犁墓區拆遷而拆除

2 年前 / 0

台灣冷戰時期「五二四劉自然事件」第一手史證,恐因六張犁墓區拆遷而佚失煙滅,藝術家秦政德與友人日前赴六張犁墓區以碑搨方式保存劉自然墓碑,希望以備後世追探研究。劉自然於1957年被駐台美軍槍殺,後美軍事法庭卻判兇手無罪釋放,引起全台譁然,在白色恐怖時期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活動。

第 6 頁,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