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科技 IN TOUCH
穩穩落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三大看點
經過約38萬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12月1日晚間,嫦娥五號探測器穩穩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這是中國探測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這一區域。後續,嫦娥五號將同時用「表取和鑽取」兩種方式採樣。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中國首次挑戰從月球「挖土」回來
11月24日4時30分,大陸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大陸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3次飛行。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準論文達到40餘篇。借助「中國天眼」,中國科研團隊已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據介紹,「中國天眼」有能力將中國深空探測及通訊能力延伸至太陽系邊緣,滿足中國大陸的重大科研戰略需求。
西藏半野生小麥起源研究獲突破發展 中國農大研究填補相關研究空白
【編按】10月8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線上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文章,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的基因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為何能適應高原的生長機制,此重大發現填補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相關研究有助未來在貧脊地區開展農業,對糧食生產與扶持在地經濟有重大幫助。犇報轉載小麥研究中心公佈的相關資訊,供讀者參考。
大陸「量子計算機」走向商業運營還有多遠?
早在 13、14 年的時候,郭光燦、郭國平兩位創始人就有了辦企業的想法。由於當時大陸沒有做量子計算的企業,實驗室的博士畢業沒有相關領域的職位,只有轉行。而國外的產業化已起步,工藝上的積累一旦開始,大陸與外國的差距必然逐年加大。成立剛剛滿三年,本源量子在今年售出了第一台量子計算原型機。量子計算的人才更多地聚集過來,政策和外部環境也開始重視量子計算,這讓團隊更有信心。
中國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
9月15日9時23分,中國大陸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將為中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此次發射也是中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表示中國航太已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
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發起全球征名活動
隨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正式啟航。7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在海南文昌啟動了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全球征名。讓大眾參與、向公眾徵集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的命名,更有利於航太知識的普及,吸引大眾對中國航太事業的關注。
出發吧,飛向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問》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2300多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升空,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火星的召喚?為何多國選在今夏進行火星探測
地球和火星每兩年會處於一個適合展開太空任務的理想位置,接下來的幾周內,地球將迎來兩年一次的火星探測發射視窗期。在此期間,多個國家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紅色星球」,希望充分利用這一時機開展火星探測。為何如此「鍾愛」火星?歐航局和美航天局都表示,火星是研究地球外有無生命的最佳地點,也具有提供居住可能的潛力。
在內蒙古大草原邂逅6800年一遇的彗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國國家天文台明安圖觀測基地,眾多觀星愛好者捧著「長槍短炮」,等待著一位獨特的「貴客」到來:一顆編號為「C/2020 F3 (NEOWISE)」的彗星。7月底之前,人們都有機會在西北方的夜空中,一睹這顆6800年一見的彗星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