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
溫鐵軍:中國每逢巨變,為什麼都能力挽狂瀾?(上)
我們時常能聽到大陸官方、媒體或學界,常使用「中國國情」、「中國特色」等字句,但所謂「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教授曾有一場演講被轉錄為一篇文章,在大陸網上盛傳,溫鐵軍教授在演講中解釋為何中國歷經多次巨變,都能力挽狂瀾,也因此解釋了到底何謂「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兩岸犇報特轉載全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俄烏戰爭點燃了世界秩序重構——從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說起|海外通訊
作為一項寶貴政治思想資源,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意義不僅在於以嶄新的東方制造,為構築冷戰背景下中國安全方略奠定外交基石,更在於以強大的歷史邏輯力為支撐,以高遠的國際視野,洞察國際政治的本質和發展定律,給予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巨大的信心支持,這將超越時空限定,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中國公衛專家梁萬年:「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
梁萬年接受央視《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但要取得中國這樣的防控成果不是某一個措施、某一個策略能夠起作用的,需要眾多的要素組合疊加才能產生這種效果。比如中國老百姓的獨特文化和高度利他主義精神,中國政府的組織能力,部門的協同能力。
中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和美英比,中國規避了300多萬人死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參加「財經年會2022」時表示,如果中國和美國英國比,規避了2億多人感染,規避了300多萬人死亡,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發表白皮書提供中國經驗
10月8日,大陸發佈《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此外,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防疫不斷進步!中國方艙實驗室應對廈門疫情,日檢測超200萬人!
「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其日檢測產能最高可達20萬管,若按10混1的採樣方式,每日最多可檢測200萬人份!本系列「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就曾支援過廣州、南京、揚州等地的抗疫一線,甚至幫助廣東省創下兩項抗疫全國最高紀錄。
廣東連續九天本土零新增!鍾南山宣佈:休艙!
從5月30日起,僅22小時完成氣膜艙搭建及設備調試,並投入使用。到6月30日淩晨完成最後一批檢測任務,「獵鷹號」氣膜實驗室整整戰鬥了一個月,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近150萬管,超1200萬人次的篩查。在鍾南山一聲令下,廣州體育館內的六組氣膜艙全部關燈。
100年來,中國做了什麼?|犇報看影音
沒有一個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須自己爭取。100多年前,孫中山一筆一筆寫下《建國方略》時,中國還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10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已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比達到全球的約六分之一。中國的公共建設多項位列世界第一,不僅是人類經濟史和建設史上的奇蹟,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近百年屈辱史上,足以告慰先祖的奇蹟。一百多年來,中國究竟做了什麼?又是如何一步步完成這場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請看影片從地理視角來回答這些問題。
在青藏高原築「綠色長城」 看大陸如何處理荒漠化問題
20世紀五、六○年代起,受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克圖沙區每年以十幾公尺的速度向東北蔓延,沙區週邊草地大面積沙化退化。為控制沙漠化,恢復沙區植被,20紀八○年代起,該縣對克圖斜瑪、大水塘一帶6萬畝沙區實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工程治理。
超1800萬人!看廣州如何執行全球城市最大規模核酸檢測
在這場與病毒的賽跑中,廣州市醫護人員、社區志願者、公安民警等都被緊急動員起來,市民也積極配合,按照指引完成核酸檢測。如此大規模的核酸檢測,給廣州這座城市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