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
中國提升新冠檢測能力 兩天完成近180萬人次並得出結果
為了避免檢測中遭遇「人山人海」的排隊人潮,北京、長春、石家莊等地在精簡流程上下了不少功夫,提升了檢測效率。1月22日至23日,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分批次對區域內居民、駐區單位工作人員開展核酸檢測。短短兩天,兩區開展大規模檢測已採樣179.9萬人次。
生肖郵票發行39年 見證大陸發展的集體回憶
1980年,猴年。大陸的中國郵政首次發行生肖郵票。如今39年過去,生肖郵票伴隨著大陸的發展,對大陸人來說更是充滿回憶。兩岸從隔絕對峙到開放往來,雖然有著不一樣的發展,不見得認識彼此發展的歷程,兩岸人民卻擁有許多共同回憶。
【海外通訊】三十而立話「浦東奇跡」(下)
美國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曼(Milton Friedman)曾在1993年到訪上海。他稱浦東開發計劃不過是表面文章,並將其比喻為俄羅斯的「波特金村莊」(泛指專門用來給人虛假印象的建設和舉措)。浦東的現狀雄辯地證明了弗里曼錯了。
想不到中國交通發展有那麼多世界第一!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佈《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指出中國交通發展多個世界第一。包括港口貨物輸送量、集裝箱輸送量、快遞業務量、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海拔最高...等等等等
【海外通訊】三十而立話「浦東奇跡」(上)
30年前,浦東人到浦西說「進城」,浦西人看浦東叫「鄉下」;上海人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30年後,從阡陌交通到高樓林立,從寂寂無名到聞名全球,從人跡罕至到萬商雲集,浦東已經發生了舉世矚目、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浦東既是過去30年中國發展的參與者,也是中國奇跡的見證者。
智能製造在新冠疫情「危中尋機」
疫情給全球生活生產方式帶來新挑戰,對製造業衝擊尤其大。不過,疫情作為「催化劑」,也進一步激發了生產線均由機器人操作、可實現關燈狀態下的全自動化作業的「熄燈工廠」、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轉型需求。全球製造業通過加速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危中尋機」。
5000年歷史的農業大國 中國新增4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12月8日,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公布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大陸申報四項水利工程全部入選。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到105項,遍布五大洲的16個國家。中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水利建設的國家之一,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犇報專題】大陸「十三五」計畫如何「收官」?
【犇報專題】大陸「十三五」計畫如何「收官」?
‧ 「十三五」計畫的反腐成果
‧ 2000多個合作專案:五年來的「一帶一路」
‧ 山娃也能上好學 一位鄉村教師的「十三五」
‧ 「十三五」的空汙治理:優良天數比例超八成
‧ 城鎮化率44.38%:大陸提前完成一億人口落戶目標
‧ 「十三五」讓5000萬人告別絕對貧困
外媒眼中的中國「假日經濟」
今年中國大陸「十一」黃金周掀起的假日消費熱潮,受到世界關注。國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成功控制疫情,是中國人得以在黃金周放心旅遊消費的大前提。與此同時,假日消費熱潮也凸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釋放的發展動能。觀察人士認為,當前中國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
從大山深處到大河之畔——寧夏持續移民百萬「拔窮根」啟示
寧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曾十年九旱,廣種薄收,乾旱是這裡百年貧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遷」,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場百萬人口的大移民在這裡發生。歷時30多年,先後實施6次大規模易地移民,累計移民120多萬……在大陸中央大力支持下,「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寬地」,從六盤山、雲霧山深處搬遷到黃河之畔的「寬地」,移民群眾不再因水而困、因山而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他們興業樂業,改寫著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