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
三個「五天速度」 青島應對疫情創下三項紀錄
五天之內完成千萬人核酸檢測,五天之內找到「零號病人」,五天之內確定社區感染風險不存在……這三個「五天」是相同的五天。中國東部城市青島,在出現小規模新冠肺炎疫情後,以罕見的「五天速度」捍衛了中國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讓此次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理清了傳染源和傳染路徑,還公眾以安心,當地經濟生產和生活秩序井然。
【海外通訊】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可能的中國道路
過去中國人民生活在外敵入侵、內戰、饑荒、缺醫少藥、無法享有現代教育和大規模失業的悲慘境況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人均預期壽命、受教情況、經濟生活和健康醫療等方面飛速進步,體現中國是實現公民基本權利最快、範圍最廣的國家,這是史無前例的人類發展故事。直到最近,許多經濟學家還認為消除貧困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中國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減貧方面,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成為可能」,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說:「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應該把中國的故事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40年前,中國大陸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這些特區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經濟發展的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長期經驗探索基礎上的重大理論總結和突破。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也避免和消除了市場經濟的先天缺陷。本質上更是探索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發展提供一條新路,也為世界後發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發展方案。
我與一條河 | 讓每條河都歡快地流淌
【編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的祖國》出自電影《上甘嶺》,導演沙蒙在邀請喬羽作詞時曾要求:「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只希望將來這部片子沒有人看了,這首歌還有人唱。」喬羽左思右想,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才把歌詞寫了出來。沙蒙後來曾問為何不用「萬里長江」或「長江萬里」,喬羽也在後來的回憶解釋說道,「因為每個人記憶裡,家鄉都有一條大河,而這條河,就代表著祖國。」藉此,犇報轉載《人民日報》副刊「人民日報文藝」專欄的「我與一條河」專題,介紹四位作者與他們心中那條河流之間的故事。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故事裡的中國》以人為焦點述說家國故事
歷史是由一個個微小卻有力量的「原子個體」構成的。這種當下和歷史之間相互影響的力量,正是《故事裡的中國》這節目,想讓大家擁有的歷史胸襟。《故事裡的中國》看起來以「人」為焦點,但講的其實是「家國」的故事。黃文秀的扶貧路,背後是這些年來新農村的變化;鍾南山院士的抗疫路背後,則是剛剛經歷的特別的2020年。我們都是故事中的人,也正是因為有「我們的故事」,才有那些「家國的故事」。
【犇報專題】深圳40年:從「世界工廠」到「設計之都」
2015年來深圳創業的劉培超,至今仍然記得這座創新之城帶給他最初的震撼:上午畫完圖紙交給工廠打樣,下午就可以拿到產品,晚上就開會討論該如何改進。40多年前,大陸改革開放「開山炮」在深圳蛇口響起。如今,這裡成為自貿區,不少外企、國際學校等集聚於此,相當數量的外籍居民在這個國際化街區生活工作。2008年,深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稱號,40年來,「深圳製造」同樣正在向「深圳創造」轉變。
實踐、制度、理念 對抗新冠肺炎的中國邏輯
新冠疫情從年初爆發以來,已波及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70多億人口,奪去80多萬人的寶貴生命。中國新冠疫情最早爆發於湖北武漢,從1月23日凌晨兩點,武漢發佈「封城」通告,至4月8日零時,武漢正式解封,也等同中國宣告穩住新冠疫情。各國防疫情況體現不同文化與制度上的差異,中國防疫體現出什麼中國邏輯?
溫鐵軍:要是城市化率真的超過50%,中國危矣
講到中國是無限責任政府的時候,請你們注意,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在製造三大差別之後能夠再實現三大差別的再平衡。中國已經做了兩個再平衡,正在做第三個。前兩個是區域差別,或稱為沿海內陸差別;第二,城鄉差別再平衡。第三是貧富差別再平衡。這個再平衡是最難的,難就難在典型的中產階級陷阱。西方能實現三大差別再平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