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科技快速崛起令美國擔憂|海外通訊
2019年,英國《經濟學人》問道「中國能成為科學超級大國嗎?」彼時,他們尚持保留態度。2024年,《經濟學人》刊載3篇文章,肯定地回答,是的,中國已成為一股主要的科技力量,在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越美國。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特整理三篇文章論點,介紹給台灣讀者。
嫦娥六號帶回月背樣本 美國期待中國邀請研究,但中國沒有
據報導指出,大陸將向其他國家和組織分享月球樣品。首批月壤分享名單包括18個國家,NASA發言人費斯·馬可稱,儘管中國聲稱歡迎全球科學家參與研究,但也未邀請NASA研究採集到的月岩。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美方似乎忘了《沃爾夫條款》等國內法的存在。」
美智庫專家:忘掉晶片吧—中國是衝著船隻來的|海外通訊
美智庫專家在《外交政策》網站上發表一篇題為〈忘掉晶片吧—中國是衝著船隻來的〉的文章,指出中國的造船工業戰略完美照著中國在《中國製造2025》所設定的藍圖前進,眼前中國造船廠每年建造的船舶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20年前只有12%。
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海外通訊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日前刊登一篇題為〈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的文章,指出國多年的去工業化和工業規模縮減,使其不再擁有建造和維護船隊的能力,使美國海軍陷入困境,無法應對太平洋地區的高強度衝突。
成吉鹿|葉倫、戴琪、布林肯兵分三路對中國先威懾後托缽
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時曾告知江澤民,「我希望見到一個自信,開放,交流的中國」。想不到26年後,習近平告知布林肯,「我希望見到一個自信,開放,交流的美國」。白雲蒼狗、世事變遷,能不擲筆喟嘆。
「中國經濟見頂論」不過是「中國崩潰論」的變奏|海外通訊
「中國經濟見頂論」是「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的變奏。在今後前進的道路上,中國還會面臨不少問題,也會有不少年份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到時候看空中國的各種奇談怪論仍會層見疊出。「亂雲飛渡仍從容」,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看清挑戰的根源和機遇之所在。
習近平會見布林肯:中美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
4月26日下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習近平表示,兩國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惡性競爭;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當兩岸政治基礎不再模糊 賴清德要倚美謀獨還是回歸中華民族?|犇報快評
「馬習二會」給即將上任的賴清德一則清晰的訊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政府,是要繼續靠向美國還是回歸中華民族?有待未來檢驗。但說到底,真正要做出選擇的是台灣人民,我們永遠能拒絕戰爭與仇恨,選擇充滿和平與希望的兩岸關係。
成吉鹿|中國必須拓展進口緩和貿易順差 成為更開放更自信的強國
種種跡象看來,中國未來會拓展進口緩和貿易順差,希望鼓勵低端製造鏈移向東南亞國家,讓大家都有生路。為了拉抬國內金融業的水準,寧願開放外商競爭中國市場,讓外商來賺錢,大家都有發展。如此,中國將走上更開放更自信的強大國家。
成吉鹿|中國汽車產業的憂患:來勢洶洶引來陰謀破壞、政治干預
中國是煤碳、石油、天然氣儲藏量匱乏的國家,戮力發展清潔能源,全面推展電動汽車勢在必行,具有遠大的能源戰略意義。由於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廣大,促成中國電動汽車物美價廉,輾壓歐美日韓等傳統的汽車大國,引來陰謀破壞、政治干預,事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