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下)|海外通訊
2015年,中國推出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轉眼十年過去,《中國製造2025》將讓美國再次迎來「斯普特尼克時刻」。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下篇。
犇報編按
2015年,大部分中國計算機晶片、操作系統及工業軟體均依賴進口,航空航天領域幾乎由波音和空客壟斷。中國意識到過渡依賴海外技術,哪天遭遇經濟封鎖將造成國家安全和經濟問題。於是,中國推出了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推動中國技術自立、自主、降低外部依賴的重要戰略。
轉眼,十年過去,今年是《中國製造2025》的收官之年,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的緊張局勢很可能進一步升級,《中國製造2025》到底執行得怎麼樣了?在未來的中美科技競爭中又將起到什麼作用?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整理了《中國製造2025》的成果,並引用《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指出就像蘇聯1957年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讓美國陷入恐懼和焦慮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製造2025》將讓川普再次迎來美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
◎上篇|《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上)
《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中國製造2025》:中國將擁有全球電動汽車市場
弗里德曼引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助理教授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指出,2000年,「全球工業生產總量的絕大部分來自美國及其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盟友,來自中國的只占6%,儘管中國已經歷了20年的快速發展」。史密斯寫道,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預測,到2030年時,「中國將占全球製造業的45%,將與美國及其所有盟友的相當或超過後者。」
「一個國家獨占製造業鰲頭以前在世界歷史上只發生過兩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的英國,以及二戰剛結束後的美國。」史密斯寫道,「這意味著,在一場大範圍的生產戰爭中,全世界的國家團結起來也無法保證能打敗中國一個國家。」
在川普的上一個總統任期接近尾聲的2019年,中國的銀行提供給國內工業的貸款全年增加了5912億元。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這個數字去年飆升至4.82兆元。
弗里德曼2019年訪問中國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那時,小米和華為只是兩家生產智能手機的中國公司。幾周前他再次去中國時,這兩家公司已經成了電動汽車公司,它們都在利用自己電池技術的優勢來製造非常酷的電動汽車。小米的SU7是今年4月北京車展上的熱門話題,這款車是在一個曾經生產汽油動力車的廢棄工廠製造的。與此同時,在以製造電池聞名時就已涉足汽車製造的比亞迪現在更是加倍投入汽車領域。比亞迪現已推出了一款超小型電動汽車海鷗,起價折合美元不到1萬。
為了將大量的汽車庫存出口,中國已開始建造一支由170艘船組成的船隊,這種船一次能運載數千輛汽車橫跨大洋。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世界各地的造船廠每年只交付四艘這種船。由於中國的電網基本上歸國家所有,它能在全國各地安裝電動汽車充電樁,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新車銷量的一半以上是電動汽車。蘋果公司談論製造電動汽車已經15年了,有人開過蘋果汽車嗎?通用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上汽通用汽車公司,今年前11個月的銷量下跌了59%,降至37萬0989輛,而本土新能源汽車冠軍企業比亞迪的同期銷量是該數字的10倍以上。
世界其他地方將逐漸過渡到使用中國製造的自動駕駛電動車,「而美國將成為新的古巴—─你慕名去那裡觀賞那些需要人來駕駛的老式油車」。
中國將擁有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而且,因為完全自動駕駛技術只適用於電動汽車,那意味著中國也將擁有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中國製造2025》:完整的本土製造業生態系統
這是川普2025年將面對的中國,與他上次當總統時面對的中國有很大不同的另一個方面。就算川普對中國說「嘿,如果你在美國建更多工廠,我會在關稅問題上放你一馬」,雖然這肯定會有助於減少美中貿易逆差,但對共和黨人來說,也許不是贏得選票的好辦法。因為中國會這樣說:「沒問題,你們想要多少工廠?40個?50個?但順便說一下。這些裝配線將全部使用機器人,我們甚至能遠程操作它們。」
正如官媒《中國日報》在一篇文章中解釋的那樣:「從鋼板廠到手機廠,從家用電機到火箭點火裝置零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向智能化生產邁進,引進了24小時不間斷、無人值守進行生產的『黑燈工廠』模式。『黑燈工廠』,也叫智能工廠,因車間內的機器可以自動運作、不需要燈光照明而得名。」這是弗里德曼這次去中國學到的一個嶄新體驗。
弗里德曼從年輕的科技公司創始人陳博屹那裡得知,中國年輕企業家從騰訊、字節跳動和阿里巴巴等中國互聯網巨頭那裡學會了如何「快速創新和改進」。陳博屹說,他的外國競爭對手們在產品升級上速度慢得多,當它們升級產品時,新工廠也需要五六年時間才能建成。
「我們每30天就對一些產品進行升級。我們能在六個月裡建成一條新生產線。我們向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學習。美國人非常擅長將產品『從0變1』,我們則擅長『從2變100』。」
之所以能夠實現這一點是因為,中國製造能力的穩步提升意味著如今幾乎任何你需要的東西─—從微小的零件到稀土產品─—都可以在國內採購。陳博屹解釋說,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擁有如此完整的本土製造業生態系統,所以你想出來的任何想法,「都能在這裡完成所有的採購。我們有一個目標,在三年內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組合,實現生產和庫存的零勞動力。」然後,「我們就能坐在中國遙控中國以外的生產。這將讓我們能把工廠建在離客戶更近的地方。」
但他也有一個警告:「未來美國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是中國,而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向我們雙方逼近。」
《中國製造2025》:準備迎接更多的「中國設計」
在中國經營的外國企業高管會告訴你,過去你必須身在中國才能進入中國龐大的消費者市場。他們表示,如今你仍然需要在那裡,但這樣做也是為了進入中國不斷擴大的創新者市場。準備迎接更多的「中國設計」,而不僅僅是「中國製造」吧。弗里德曼說,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先進製造業實力的增長只是源於不公平的貿易做法,那我們就是在自欺欺人。這種增長的原因也包括中國仍有大量滿懷幹勁工作的人,如他們的「996」工作制所描述的那樣: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六天,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
中國政府投資了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它有看似無窮無盡的讀工程專業的大學生,而沒有多少讀體育管理、社會學、性別研究專業的大學生。6月12日,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了一篇文章主標題是〈紅月亮升起了:中國成為了科學的超級大國〉(Red Moon Rising:China Has Become a Scientific Superpower),副標題是「中國科學的崛起:歡迎還是擔憂」(The Rise of Chinese Science: Welcome or Worrying)。文章用兩個參數,高引用論文占比和《自然指數》證明中國已成為「科學的超級大國」。
根據科學分析公司Clarivate的數據,2003年,美國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是中國的20倍,到2013年,美國產生的頂級論文數量大約是中國的4倍,在最新發布的2022年論文數據中,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整個歐盟。
頂級科技雜誌《自然》出品的「自然指數」,計算了出現頭部科技期刊上的文章的貢獻,該指數於2014年首次推出時,中國位居第二,那時候中國還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然而到了2023年,中國已經登上了榜首。根據「自然指數」,目前中國有7所大學或機構進入世界前10 。根據「自然指數」和引文測量,中國在物理、化學、地球和環境科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美國和歐洲在生物學和醫學方面仍有很大的領先優勢。
中國現在的專利也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儘管其中有不少是外觀專利,但中國在應用科學層面有優勢,同時中國的製造能力可以更好地幫助這些成果變成應用產品。
《中國製造2025》:美歐日主導的舊科學世界秩序即將終結
中國科技的進步來源於資金和人,資金方面: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研發支出增長了16倍,根據經合組織數據,2021年中國在整體研發支出方面仍落後於美國,中國為6680億美元,美國為8060億美元,但中國在大學和政府機構這兩塊來看,已經超過了美國。經合組織的數據表明,自2000年代後期以來,歸國的科學家多於離開的科學家,同時中國現在的研究人員比美國和整個歐盟都多。
中國通過985、211、五年規劃、千人計劃等方式推進科研,大學和研究機構會獎勵做出傑出貢獻的研究人員,比如在高影響力的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最高可達165,000美元,千人計劃會一次性獎勵50萬元人民幣(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合15萬美元、約225萬台幣),以及高達300萬元人民幣的科研補助金,《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千人計劃的科學家發論文的數量是美國同齡科學家的2.5倍。
中國的科研硬體同樣厲害:有數量巨大的超級計算機、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世界上最靈敏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探測器,並且很快就將擁有世界上最靈敏的中微子探測器之一。
目前,中國貢獻了全球約40%的人工智能研究論文,而美國約為10%,歐盟和英國加起來為15%。
2020 年,中國大學授予了 140萬理工類學位,是美國的七倍,目前,中國在本科階段培養的頂級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是美國的2.5倍,預計到2025年,中國大學培養的科技博士畢業生數量將是美國的兩倍。
文章最後總結道:「由美國、歐洲和日本主導的舊科學世界秩序即將終結」。
《中國製造2025》:邁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第一步
進入21世紀以來,創新領域的國際格局經歷著深刻和劇烈的變革。一方面,美國仍然維持著世界頭號創新強國的地位,然而領先優勢正逐步被削弱;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發展模式轉型,中國迅速崛起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大國,這讓美國非常焦慮。
川普重返白宮後在對中國加徵關稅和進行制裁、封鎖、禁運、脫鉤等方式,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阻止中國的產業升級,破壞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會不會變本加厲,不得而知。但已經完成《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中國,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台階。
川普怎樣興風作浪,也無法阻擋中國這艘萬噸巨輪乘風破浪、一往直前。中國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已經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2035年的第二步和2050年的第三步的順利完成,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到新中國建立100年時,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圓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上篇|《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上)
◎下篇|《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面對川普內閣充斥反華強硬鷹派,中國已做好準備
‧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文明復興而非取代美國霸權
‧ 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科技快速崛起令美國擔憂
‧ 美智庫專家:忘掉晶片吧—中國是衝著船隻來的
‧ 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