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犯

搶救白色恐怖死刑犯:那些熱血的人、那些熱血的事

2 年前 / 0 comments

這是篇致敬文。為在那個嚴酷的時代,有那些熱血的人,曾經義無反顧做的那些熱血的事!感謝在那個嚴酷的時代,有那些熱血的人願意做那些熱血的事,得以為這個世界保住最珍貴的熱情與希望。

暗夜行路之人為刀俎

2 年前 / 0 comments

陳明忠1976年第二次被捕時,留下妻子馮守娥與兩個女兒。馮守娥除了要想如何營救陳明忠、如何不牽連朋友,也要小心應對警總,種種未知與變數,讓馮守娥彷彿暗夜行路。本文為陳明忠與馮守娥的二女兒陳志平所寫,回顧馮守娥當年拯救陳明忠的奮鬥過程。

台灣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赴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碑悼念白恐犧牲烈士

2 年前 / 0 comments

10月7日上午,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代表前往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悼念20世紀50年代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而在台因白色恐怖犧牲的烈士。秘書長蔡裕榮指出,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建成,充分顯示了中央對在台犧牲烈士及遺屬的關心和重視,彰顯了祖國大陸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信心和決心。

林書揚:為民族的十月反思

2 年前 / 0 comments

今年是林書揚先生的逝世十週年又恰逢雙十,面對民進黨當局紀念中華民國國慶卻失去其歷史意義,兩岸犇報特別重刊林書揚先生1990年9月時的舊文〈林書揚:為民族的十月反思〉,既是紀念林書揚先生,也作為反思在台灣慶祝雙十的意義。

林書揚|苦澀的台灣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知青五案的啟迪

2 年前 / 0 comments

本文是林書揚先生出獄後6年、台灣解嚴後3年,為分析台灣為何在50年代白色恐怖大肅清後,仍在60年代到70年代紛紛出現左翼青年,因而分析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和時代性特質,探索五起白色恐怖案件的共通綜合意義,企盼對當代青年能建立起基於歷史延續和社會連帶的自覺的、有責任感的人生觀。

林書揚與陳映真的《山路》|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三

2 年前 / 0 comments

從林書揚們的視角來看《山路》,也許我們會發現《山路》背後不一樣的風景。這篇小說不僅僅是有自省和贖罪,更是有自我犧牲、甘之如飴的奮發與鬥爭;不僅僅是個體的罪感與痛苦,更有投入一個更大的歷史主體獲得覺悟後的行動與力量。四十年後回看《山路》,思考林書揚們之於台灣的意義,正在於此。

林書揚的「學習」之道與「超越」之路|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二

2 年前 / 0 comments

林書揚二十四歲入獄,被殘暴的白色恐怖政權判處無期徒刑,在50、60年代的監獄中,很難接觸到廣泛的左翼思想資料,他的人文素養和理論修養的真正奠基,必然來自他入獄前的24年的時光。以一個24歲的青澀的青年人,為什麼會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思辨?這如何為他一生的信仰、實踐乃至最終的信仰之超越奠下根基?這是此文要追問的。

回首海天懷林桑──紀念林書揚先生逝世十周年

2 年前 / 0 comments

2022年10月11日,是林桑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已經走進了歷史的林桑,在解放的曙光穿透烏雲,遍臨大地的心志未竟之前,他的英魂一定會在各種進步變革運動的途程上,持續發揮他深刻的影響,起著巨大的指導、鼓舞作用。懷著這樣的心情,在他逝世十周年的前夕,寫了一首七言律詩。句粗字陋,學思皆淺,固不足呈露先生全幅的神貌,唯望能藉此略顯其巍峨身姿的半衫片襟。

如何閱讀林書揚?|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一

2 年前 / 0 comments

說到底,林書揚的價值和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林書揚本身。他內在於台灣統左派的歷史命運、台灣的歷史命運,以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這樣的人物不應該在歷史上沉沒,也不會在歷史上沉沒。

外婆的電報

2 年前 / 0 comments

本文是馮守娥二女兒陳志平寫下馮守娥入獄第6年,收到母親過世的電報卻不能返家奔喪的事蹟,文中道盡白色恐怖對政治受難者與其家屬造成的影響。本文原刊於作者臉書,《兩岸犇報》經作者授權轉載全文,供讀者一同省思白色恐怖歷史並以史為鑒。

第 5 頁,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