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成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誰勝誰負不言自明(上)|海外通訊
在全球化下,船隻建造能力更攸關一國之實力,牽涉到運輸、軍艦,以及進一步的護衛全球航運,有助商品全球流通運輸。造船業已經成為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綜上所述,這場競爭誰將勝出,也已不言自明。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犇報編按
近來中美博弈從製造業、供應鏈、關稅戰到包含人工智慧的先進生產力,在全球化下,船隻建造能力更攸關一國之實力,牽涉到運輸、軍艦,以及進一步的護衛全球航運,有助商品全球流通運輸。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就在本文指出,早在幾年前,中國就以更少的資金更快建造海軍艦艇,超越了美國。
對於一個海洋大國來說,民用造船業決定了一個國家海軍的實力。軍用船隻和民用船隻具備大量的技術相通性,民用造船廠可以搖身一變為海軍提供造船服務。如今,中國的造艦能力是美國的230倍。到2023年,中國建造的商船噸位已占到全球50%,韓國和日本分別占近30%和17%,而美國只剩0.13%。
這不僅是中國造船業的勝利,更是中國製造整體崛起的縮影。美國在二戰結束後,曾擁有數百家造船廠,如今美國造船業已經出現「空心化」。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拋棄以軍工為主的生產模式,把民用造船業作為中國造船業的主力軍,為如今中國軍工造船業的強大打下了基礎,讓中國的軍艦製造速度遠遠甩開美國。
總而言之,造船業已經成為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綜上所述,這場競爭誰將勝出,也已不言自明。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c4a0de062844cb0b.png)
造船業成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誰勝誰負不言自明(上)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3月22日,《華爾街日報》刊載了一篇文章,標題是:「一艘軍艦展示了中國為何對美國海軍構成挑戰—軍方對設計進行大量修改,導致了『星座號』的生產進度落後預先計劃數年,且超出預算數百萬美元」。
「星座號」護衛艦是一艘中型戰艦,根據設計將裝備有高科技武器,可以抵禦敵方潛艇、導彈和無人機攻擊,預計將於2026年服役。始於2022年年中建造的「星座號」,與幾乎所有其他美國海軍艦艇一樣,經過兩年半的時間,項目只完成了10%。按照這個速度,這艘船將在總共9年的時間完工,比原計劃晚了數年,費用預計將比最初估計的13億美元多花費至少6億美元。

中國的造艦能力是美國的230倍
幾年前,中國在以更少的資金更快建造海軍艦艇方面超越了美國。據美國獨立防務分析師湯姆·舒加特稱,從2014年到2023年,中國海軍建造了157艘軍艦,而美國只建造了67艘。美國海軍的評估同樣顯示,中國的造艦能力是美國的230倍。
美國缺乏商業造船業,這意味著軍用船隻在供應鏈上,無法共享相對相同或類似的部件,也無法共享原材料或工人。造船廠還面臨著設備老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尤其是在技術行業,而美國軍用造船行業幾乎完全禁止外國工人。
美國海軍的最新目標是到2054年將作戰艦艇從目前的295艘增加到390艘。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在未來30年裡,造船成本將達到每年400億美元左右,比海軍的估計高出17%;在21世紀頭10年,過去需要6年建造的攻擊型潛艇現在需要9年,而過去需要8年建造的航空母艦現在需要11年。

麥肯錫分析師在最近一份關於美國造船廠的報告中發現,包括金屬鑄造機、起重機和運輸系統在內的設備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二戰前。同時,美國造船行業缺乏經驗豐富的老造船廠工人。這些工人具備複雜製造所需的技能。去年,美國海軍指責弗吉尼亞州「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船廠的新手缺乏經驗,導致26艘船焊接不合格。
川普上台後,顯然注意到這一嚴峻現實,並試圖著手解決,以削弱中國在造船業的主導地位。儘管他對鋼鐵和鋁進口徵收的關稅可能會增加美國造船企業本就高昂的成本。
到2023年,中國建造的商船噸位已占到全球50%,美國則為0.1%。

川普政府振興造船業面臨巨大困難
今年2月下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使出一條「毒計」,宣布計劃對中國製造船隻進港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的所謂「附加服務費」,並計劃於當地時間3月24日就提案內容舉行公開聽證會。
美方這一擬議方案在整個航運業以及更廣泛的供應鏈參與者中都掀起軒然大波。
在公開意見徵詢期間,USTR網上留言板被反對聲浪「洗版」。據美媒報導,幾乎所有留言板上的意見都指出,這項提案會造成物流混亂、對美國企業和更廣泛經濟產生損害。
同時,不少業內專家表示,川普此舉難以振興美國航運業。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貿易與物流教授阿爾貝特·文斯特拉表示,受到中國造船業崛起最大影響的是日本和韓國。丹麥航運分析公司Xeneta首席分析師彼得·桑德也認為,現在點名中國「為時已晚」,此舉只會推高美國進口商品價格。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在製造業衰退、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影響下,近年來美國的船隻建造和修理能力嚴重下滑,已難以正常建造最尖端的艦艇。如今,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以上,川普政府振興造船業的計劃將面臨巨大的困難。
川普政府威脅對中國船隻徵收高額「服務費」,但還沒實行,自家人先遭殃了。據《路透社》3月19日報導,川普希望重振美國造船業,但此舉導致美國出口商難以找到船隻將貨物運往國外。如今,美國煤炭庫存激增,早已陷入困境的農業市場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美國主要出口商和運輸供應商在接受採訪、致美國官員的信函以及美國貿易代表聽證會前的評論中所說,此舉限制了他們運輸農業、能源、採礦、建築和製成品所需的船舶數量。
有關人士回應指出,徵收港口費、對貨物裝卸設備加徵關稅這一類的措施損人害己,推高全球的海運成本,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也會增加美國國內的通脹壓力,損害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最終也無法振興美國的造船業。

差距太大,美國難以追趕中國的造船能力
川普政府瞄準了造船業。3月4日,川普在國會聯席會議上宣布,將在白宮成立一個新的「造船辦公室」,並提供特殊的稅收優惠,以恢復美國作為全球造船大國的地位。
隨著中國占據全球造船市場近一半的份額,美國在造船業方面已遠遠落後於中國。因此,美國正試圖與韓國、日本的造船企業合作,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建造船隻,從而「與中國對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曾擁有數百家造船廠,航運能力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二。但如今,美國造船業面臨三個結構性問題:第一。勞動力斷層,美國現有造船工人平均年齡52歲,年輕從業者占比不足15%,要重建30萬人的產業工人隊伍至少需要15年周期;第二,產業鏈缺失,美國本土船舶配套率已降至41%,關鍵設備如船用曲軸、推進系統等完全依賴進口;第三,成本倒掛,美國船廠工時成本達每小時98美元,是中國的4.3倍,即使強行建造也將失去市場競爭力。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美國僅剩下幾十家造船廠,只負責建造美國船隻,幾乎拿不到其他訂單。

相比之下,中國的造船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已經大幅超越美國。2024年4月,美國國會發布的《扭轉美國海上力量的衰落》報告宣稱,中國造船業的勞動力規模約為美國的4倍。在2023年,中國收到了約1700艘船的訂單,而美國僅有5艘船的訂單。
美國海軍研究所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已經占據了全球造船市場的近50%,韓國和日本分別占據近30%和17%,而美國的產能僅占到0.13%。
曾負責戰略和發展職務的前美國海軍官員布萊恩·克拉克直言:「目前,美國與中國在造船能力方面的差距太大,難以追趕。」

美國正尋求與韓國、日本合作造船
為尋求「遏制中國」,海軍優勢已成為美國政府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華爾街日報》稱,由於美國並未做好迅速加快軍艦或商船生產速度的準備,美國官員正尋求與韓國、日本等盟友的造船企業合作,彌補美國造船業的缺陷,從而「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建造船隻」。
報導提到,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在2024年早些時候視察了韓國「現代重工」、「韓華海洋」以及日本「三菱重工」的造船廠,他希望說服這些公司的高層,讓他們增加在美國的投資。
美國和韓國之間的一些合作已經開始。2024年6月,「韓華海洋」表示,計劃以1億美元收購供應美國約一半的大型商船的費城造船廠。預計這筆交易將在11月左右完成。德爾·托羅上個月在演講中表示:「我希望,『韓華』能夠成為眾多來到美國的世界級造船企業中的第一家。」
是美國功能最全的專職艦艇維修廠。圖源:網路圖片.4cb5a146ec566950.webp)
《華爾街日報》稱,「韓華」和「現代」最近還首次獲准為美國海軍部分艦艇提供維修服務。2024年9月2日,美國海軍「沃利·施艾拉號」後勤支援艦抵達「韓華海洋」的造船廠,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大修。「現代重工」的造船廠預計也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展類似的維修工作。
日本防衛省則表示,美國和日本官員2024年6月曾討論過在美國軍艦維護方面的問題和可能的措施,但拒絕說明細節。
不過,美國目前還無法在韓國造船廠建造軍艦。報導指出,根據美國法律規定,美國軍艦必須在美國國內建造。但美國法律並未阻止美國與外國造船企業在維修、培訓或技術建議等方面建立合作關係,美國政府現在正試圖將此類工作轉移到韓國和日本。

英國《金融時報》此前援引美國造船專家的話稱,美國造船業的萎縮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取消了對造船業的大部分補貼,因為這一做法與當時雷根政府所奉行的自由市場經濟背道而馳。另一重要因素是行業整合,美國減少了對技術、工廠設備和工人培訓等方面的投資,導致美國造船廠的競爭力和產能全面下降。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造船業已經出現「空心化」,從頭開始重建勞動力和工廠都需要時間,要想實現對成本效益和生產力至關重要的規模和高速迭代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投資。

老牌「造船強國」美日韓的「今非昔比」
再看韓國,曾經的老牌「造船強國」,2024年只拿到1098萬CGT訂單,市場份額跌到17%。對比起2018年的44%,這成績讓人不免感嘆「今非昔比」。韓國的問題很明顯——產能不足。全球航運需求增長,訂單來了,韓國造船廠卻接不住。尤其是三大船企「現代韓國造船」、「三星重工」和「韓華」,船廠產能吃緊,連新訂單都不敢隨便接。
雖然韓國在LNG船這種高端船型領域還算有點底氣,全球市場份額占到53%,但這主要靠卡塔爾的大訂單撐著。問題是,這種合作有時效,等訂單交付完了,下一單不一定還能談妥。
至於日本,造船業的「黃金時代」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結束了。2024年,日本的新接訂單連全球市場份額的5%都沒達到,真的是「退場」狀態。有人調侃,江蘇靖江市這個縣級市的訂單量,都比整個日本全國還多。日本造船業的衰落,歸根結底是設備老舊、技術落後,再加上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讓日本傳統製造業雪上加霜。曾經的「造船王國」,如今只能靠吃老本勉強維繫,想重現輝煌,幾乎不可能。
最後說美國。美國更乾脆,商用造船幾乎「放棄治療」,全球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美國的造船業現在集中在內河船舶、近海補給船和漁船這些小型船舶上,大型商用船舶基本靠進口。為什麼?因為成本高!
美國的人工成本比亞洲國家高出好幾倍,同樣一艘船,美國造的成本是其他國家的2-3倍,根本沒法競爭。所以美國乾脆把錢和資源都投到軍事造船上去了。不過,這種「捨商用保軍事」的策略,也有隱患。如果人才斷流、技術丟失,以後連軍艦都不一定能造得出來。

◎上篇|造船業成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誰勝誰負不言自明(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美智庫專家:忘掉晶片吧—中國是衝著船隻來的
‧ 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
‧ 川普關稅戰損害美國在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海外通訊
‧ 從美元霸權論中美博弈的根本原因|海外通訊
‧《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