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
好萊塢電影《月球隕落》裡的中國元素
早在今年2月初於台灣新春檔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月球隕落》,於3月25日在中國大陸首映,在新冠疫情波及中國多地的情況下,獲得上映10天票房破億的佳績。電影中多次出現的中國元素成功引起大陸觀眾們的注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好萊塢大片裡的中國元素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解讀中國網路文學新氣象 《2021中國網路文學發展研究報告》發佈
《2021中國網路文學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年輕一代正以傳統文化為背景書寫新的傳奇文學、俠義故事,如脫胎於《山海經》、《搜神記》的《鎮妖博物館》、洋溢家國情懷的《嫡長女她又美又颯》。據介紹,《贅婿》、《斗羅大陸》、《錦心似玉》、《雪中悍刀行》等IP劇集,先後登陸YouTube、viki等歐美主流視頻網站,在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
有一種榮耀叫「騎射」 在現代社會留下老祖宗的技術
在騎射的領域中,身體仿佛是無聲的戰場,挽著弓搭上箭,在人與馬共築的互信關係,在日積月累時間的淬鏈之下,以完美的姿態和動作,表達內在的真實。為了展現這份最精確的「真」,即使是一個動作,也可能耗費經年累月的探索,最終目標是將弓與箭的力與美,結合了精湛的騎術,展現完美的對話。
全球最窮建築師一夜爆紅!在非洲用黏土蓋房,他唯一關注的是人(下)
今年,凱雷已經57歲了。他依舊在非洲最貧窮的村落,做著最「簡陋」的工程,卻拿著全世界至高無上的建築大獎。凱雷,用這20年告訴全世界: 建築不應是磚石的冰冷組合,也未必是大師的陽春白雪,它不應該讓人望而卻步,而是讓人更愛故土。它是有生命有溫度的,微風吹來,陽光和煦。它不必在塵世中閃耀如鑽石,因為眾生的目光,便是人間的星河。
全球最窮建築師一夜爆紅!在非洲用黏土蓋房,他唯一關注的是人(上)
最近,202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揭曉,這一次,獲獎者迪埃貝多·法蘭西斯·凱雷,顛覆了所有人的價值觀。他的作品,沒有五彩奪目的玻璃金屬,全是地裡現刨的黏土。他的設計,沒有天馬行空的曲線弧度,只有紅磚木柱和鐵架。他的建築,和地標沒一毛錢關係,和豪華無半丁點瓜葛。他做的一切,只為——活著。
「耕耘春天」詩會: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一環
看著台上詩人們,又是遙想過去在戒嚴時代集結在一起,把詩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一環,又是分享這些年來在不同議題裡,如何仍寫著詩,召喚著理想推動著台灣社會前進。那一瞬間,有一種感動在心中迸發。原來,人在,詩也還在,戰鬥也還在。原來,這是一場橫跨近40年的戰鬥。
朱亞夫:中國人為何棄刀叉而用筷子?
飲食文化的進步推動了餐具的更新。商周之前,人們所吃的菜,基本上都放在一個大鍋裡煮熟,直到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擺脫了原始狀態,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廚師事先將食物加工成適合入口的形狀,所以,吃飯時不必用刀叉進行分割,只要用筷子夾住,送入嘴中就行。久而久之,筷子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古代中國飲食的主流餐具。
追憶春風——寫在《耕耘春天》詩會之前
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是台灣第一個公開發表新詩的原住民詩人,他的第一首詩就發表在《春風》詩刊,而《春風》詩刊是台灣繼《詩潮》詩刊後被禁的第二本詩刊。莫那能發起了《耕耘春天》的詩會,除老友相聚,還得朗誦與春天相關的詩,再讀四十年前寫的詩,對照現在,又似曾相識。
二十四節氣: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古人形成時間規律的文化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完善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間觀念及對時間規律認知不斷深入的歷史。比如,在唐代逐漸成為重要節日的清明,至今都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
清水出芙蓉,一花一世界!河南衛視元宵演繹絕美蓮花舞
清水出芙蓉,一花一世界。繼去年「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洛神水賦》,河南衛視今年推出《元宵奇妙遊》絕美仙舞——《夢蓮》。在創意團隊看來,「中國節日」系列穿越歷史,也暢想當下。從古至今,雖然節日的習俗發生了演變,但承載的情感內核沒有變,留給今人哲思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