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潮流

烏克蘭危機始末(上):《為何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誤》

3 年前 / 0

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戰8年後的現在,烏克蘭人民並不看好拜登與普京的視頻會議可能產生立即突破,讓烏克蘭避免陷入進一步動蕩。西方盛行的說法倒向一邊地將烏克蘭危機完全歸罪於俄羅斯的侵略,對此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指出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誤,將烏克蘭危機的來龍去脈詳盡介紹,並且扼要地提出了解決之道。

印度馬克思主義學者怒批西方國家:你們永遠都有殖民主義心態!

3 年前 / 0

印度馬克思主義學者維賈伊·普拉沙德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的發言,近來在大陸網上引發廣泛討論。維賈伊指出,西方國家通過殖民等方式掠奪了發展中國家的財富,讓發展中國家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如今反過頭來指責發展中國家造成了污染。

英國學者羅思義:美國的「天國權利」 vs 中國的「塵世民主」

3 年前 / 0

西方資本主義理論認為,印度婦女的人權優於中國婦女,因為其生活在擁有議會民主制的國家。但這恰恰體現了馬克思所稱的「天國」權利(不存在的權利)與「塵世生活」(真正的權利)之間的區別。

超乎常識,疫情其實擴大美國的優勢?只有中美差距變小|犇報看影音

3 年前 / 0

全球經歷疫情後,在經濟上有三個方面的結果,完全超乎常識,那就是除了中國之外,疫情竟擴大了美國的相對優勢。就像相對論一樣,一旦我們切換觀察的座標,可能會對整個世界,有個顛覆印象的全新認識。只要撇除掉控制住疫情的中國,就會發現世界各國受疫情影響經濟衰退、供需出現問題,疫苗也成為防控疫情的關鍵,再再讓美國拉開與世界各國的差距。也因此,控制住疫情的中國反倒像個意外,並縮短了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章永樂:當疫情不斷變化,中國清零快,西方媒體翻臉更快

3 年前 / 0

未能全面傳遞中國抗疫的經驗,阻礙了西方抗疫人員及時從中國的抗疫過程中汲取有用知識,阻礙了決策精英做出更為全面的決策。這對於歐美社會自身而言,實際上是一種損失。但歐美很少會有人認識乃至承認這種損失的存在。甚至對於很多決策精英來說,防止中國被西方社會視為普遍性知識的來源,是一個更重要的政策目標。

這樣一點也不美,中國還要迎合西方「審醜」到什麼時候?|犇報看影音

3 年前 / 0

中國著名攝影師陳漫替Dior拍的一張宣傳照日前在大陸引起爭議,女模凶神惡煞的妝容,配上眯眯眼、雀斑,被網友直呼「地府藝術」。西方時尚界日常作妖,把對東方人的刻板印象,當作商業手法,是長期壟斷時尚話語權的西方,對東方與中國的審美「霸淩」,帶著刺鼻的東方主義腐臭味。觀察者網影音專欄《消化一下》就探討了這個問題,東方主義如何影響國際主流審美;而中國人又還要迎合西方的「審醜」到什麼時候?

用動畫學課本沒教的歷史?中國最成功的和平外交,鄭和下西洋

3 年前 / 0

關心台灣歷史教育發展的「歷史運動新三自教育協會」(後簡稱「新三自協會」)推出歷史動畫,首支影片就以「鄭和下西洋」為主題,呈現中國曾經的航海實力,影片中也提到很多人認為15世紀地理大發現是歐洲人的舞台,但其實中國比西方早了將近一百年。

陳映真呼籲:為我們的子孫留下一片森林
──1988年03月26日「救救我們的森林」演講會發言

3 年前 / 0

今年也是映真先生逝世的五週年,僅以這篇報導,紀念先生曾經為台灣社會變革的奮鬥不懈。我們也從其留下的話語再去思考:當極端氣候已非「異相」的廿一世紀,台灣這樣的蕞爾小島,在全球範圍的環境保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底差在哪?

3 年前 / 0

動不動就聊「民族性」是一種很low的思考問題方法,我們現在說的德國人的民族性,什麼嚴謹、科研能力強等等,都是最近一百年才吹出來的。事實上在一百五十年前,全世界對中國的印象也不咋地,又窮人又多,既愚昧又守舊,直到最近一些年才有改觀,可見除了一些萬年不成器的國家,所謂的民族性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水準變來變去的。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遠離爆款網紅書,找回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3 年前 / 0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可避免對閱讀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手機閱讀能否替代書本閱讀?爆紅的大眾書又能否替代經典著作?在作者看來,所有的經典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所以,讀經典絕對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抽象命題。有人告訴我,他在手機上只能忍受滑拉四下就讀完的文章,再多拉一下就沒興趣了,深刻的就更看不下去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它側面反映出經典閱讀越來越被邊緣化,其意義與價值越來越不被人認知的事實。

第 8 頁,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