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科技 IN TOUCH
快遞機器人正改變中國大陸物流業
近期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京東第3.5代「智能配送機器人」亮相。該配送機器人不僅外表乖巧可愛,還充滿科技「內涵」。京東主要想用配送機器人解決配送「最後一公里」難題,機器人搭建多個鐳射雷達、攝像頭,能辨別紅綠燈、自動泊車、人臉識別。到達指定地點後,機器人會根據設定好的時間停靠,等待客戶取件,完成任務後自動返程。
中國大陸首次海上火箭發射成功 有利未來衛星發射
2019年6月5日12時6分,中國大陸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試驗取得成功,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科技加持:大陸智能「食代」來臨!
只需在螢幕上點一點,就能完成選桌、點菜、結賬等一系列流程。一個個造型可愛的機器人將美食送餐到桌,後廚空無一人只有巨大的機器臂膀不停地翻炒……已往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隨著大陸一家家智能餐廳的出現變為現實。
嫦娥四號成果發表 玉兔二號揭示月球物質
玉兔二號月球車首次在月球背面「踩下的足印」,留在來自月球深部的月幔物質上。這為解答長期困擾科學家的月幔詳細物質構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可以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月球的形成與演化。
長征5號失利的背後:2019年大陸航天工程6大任務
新浪網刊登署名「深空探索者」的文章,回顧2016、2017年長征五號遙一、二火箭發射失敗的經過。首先是2016年發射的長征五號遙一火箭,儘管載荷進入了預定軌道,但火箭二級發動機YF-75D提前關機導致飛行異常,最後還是依靠「遠征二號」的補充燃燒才讓載荷順利入軌;2017年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則在發射升空幾分鐘後,由大陸央視宣布火箭飛行出現異常,任務失敗。從那以後的一年半時間直到現在,長征五號再也沒有發射。
一帶一路上的智慧型創新
古絲綢之路,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的耀眼舞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曾從這裡走向世界,對世界科技交流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當代的「一帶一路」,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起涵蓋農業、生命科學、資訊技術、環保等領域的合作關係,共同走上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
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產子
1987年,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了。今年,31歲的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自然受孕39周後,於4月15日上午8時34分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下一子。「試管嬰兒二代寶寶」的誕生,具有里程碑意義,有力證明了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通過這項技術生育出來的女孩子,能夠正常生育後代。
「衛星的衛星」:探訪大陸第二代中繼衛星系統
把地面測控站升高到36,000公里的太空,為衛星與地球之間架起「資訊橋」,組網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3月31日深夜,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大陸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