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澈|遠行──敬悼陳映真兄
於11月22日陳映真忌日

3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台灣知名文學作家陳映真於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陳映真被譽為「海峽兩岸第一人」,創辦《人間》雜誌,為台灣報導文學先驅,更是台灣左翼社會主義統一運動參與者、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台灣社會運動參與者。本詩文為台灣知名農運詩人詹澈於陳映真忌日當天,分享所作新詩〈遠行──敬悼陳映真兄〉,並分享陳映真2004年為他出版詩集《小蘭嶼和小藍鯨》所撰推薦序文〈燔祭〉。兩岸犇報經作者授權轉載詩文,以饗讀者。

《流麻溝十五號》稱思想無罪,那能不能在台灣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

3 年前 / 0 comments

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推出《流麻溝十五號》宣稱思想無罪,說著白色恐怖的歷史,卻在電影中完全掩蓋白色恐怖政治犯的思想,當哪天,台灣社會能真的重視白色恐怖政治犯用生命淬鍊出的思想時,或許我們才能離真正的「思想無罪」更進一步。在這之前,就讓我們見證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邊喊「思想無罪」邊喊殺喊打「中共同路人」吧。

台灣歷史真相不在民進黨的電影院裡,而在這位95歲老人的呼聲裡|方遠觀點

3 年前 / 0 comments

時至今日,在台灣的我們必須問一問自己,距離真正走出「共匪」這一座心理牢籠,是不是還太遠太遠?受難人在思想信念的「本來面目」,這個被台灣和西方主流價值湮沒的台灣史的其中一條實相,我們真的願意坦然以對了嗎?

暗夜行路之生死相依(二):送藥

3 年前 / 0 comments

陳明忠曾在回憶錄《無悔》中透露,他與馮守娥有「秘密通信」,本文為陳明忠二女兒陳志平整理陳明忠與馮守娥的通訊信件,根據眾多資訊進行種種推理,在這些乍看沒有任何敏感字眼的信件中,還原陳明忠與馮守娥「藏秘於文」的通信密碼。「暗夜行路之生死相依」系列共四篇,本文為第二篇:「送藥」。

暗夜行路之生死相依(一):解謎

3 年前 / 0 comments

陳明忠在1976年第二度被捕時,歷經酷刑被以二條一項處唯一死刑。本文為陳明忠二女兒陳志平整理陳明忠與馮守娥的通訊信件,拼湊還原陳明忠被捕後生死繫於一線的「消失的11月」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暗夜行路之生死相依」系列共四篇,本文為第一篇:「解謎」。

這愛國主義的星火,我們以雙手接下了
2022年紀念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秋祭活動祭文(全文)

3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10月29日在台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2022年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秋祭追思慰靈大會」,現場受難者遺族與台灣關心此事的各界代表,一同紀念白色恐怖下犧牲的受難者。自1991年起,台灣地區受難人互助會便公開追悼白色恐怖犧牲烈士,30多年來不斷回到馬場町刑場,緬懷當年烈士追求改造社會的理想,更要向台灣社會表達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家屬對台海局勢的擔憂與呼籲兩岸和平統一。本文為此次秋祭活動的祭文全文,特此刊出,以供讀者們瞭解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後人的思想和主張。

搶救白色恐怖死刑犯:那些熱血的人、那些熱血的事

3 年前 / 0 comments

這是篇致敬文。為在那個嚴酷的時代,有那些熱血的人,曾經義無反顧做的那些熱血的事!感謝在那個嚴酷的時代,有那些熱血的人願意做那些熱血的事,得以為這個世界保住最珍貴的熱情與希望。

暗夜行路之人為刀俎

3 年前 / 0 comments

陳明忠1976年第二次被捕時,留下妻子馮守娥與兩個女兒。馮守娥除了要想如何營救陳明忠、如何不牽連朋友,也要小心應對警總,種種未知與變數,讓馮守娥彷彿暗夜行路。本文為陳明忠與馮守娥的二女兒陳志平所寫,回顧馮守娥當年拯救陳明忠的奮鬥過程。

台灣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赴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碑悼念白恐犧牲烈士

3 年前 / 0 comments

10月7日上午,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代表前往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悼念20世紀50年代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而在台因白色恐怖犧牲的烈士。秘書長蔡裕榮指出,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建成,充分顯示了中央對在台犧牲烈士及遺屬的關心和重視,彰顯了祖國大陸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信心和決心。

林書揚|苦澀的台灣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知青五案的啟迪

3 年前 / 0 comments

本文是林書揚先生出獄後6年、台灣解嚴後3年,為分析台灣為何在50年代白色恐怖大肅清後,仍在60年代到70年代紛紛出現左翼青年,因而分析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和時代性特質,探索五起白色恐怖案件的共通綜合意義,企盼對當代青年能建立起基於歷史延續和社會連帶的自覺的、有責任感的人生觀。

第 6 頁,共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