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最終目的,是將中國拖入深層冷戰
美國通過摧毀外匯來破壞經濟,在蘇聯身上已成功實現過一次,但中國與蘇聯有本質上的區別,西方嚴密的科技絞殺戰,直擊蘇聯要害,讓蘇聯失去了發展動力,而今天中國是全面發展的工業大國,根本沒辦法封死中國。美國最後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戰爭,將中國拖入深層次冷戰。
論華為奇蹟:以一個公司之力,力抗美國打壓|海外通訊
華為所代表的,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家企業,而是中國人才、科技,以及教育等等綜合實力的一個承載、發揮和蓄能池。因此,對美國來說,華為是必須得弄死;對中國來說,華為必須得保住。中美之間的科技戰,華為就是最關鍵的勝負手。這一戰,關乎中國的國運,也關乎美國的霸權,所以中美兩國都會拼盡全力。
台積電往美國搬家,傷害了誰?
當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晶片產業鏈的重要市場,美國為遏制中國,不惜打破自己親手打造的全球晶片產業鏈。但在經濟脫實向虛後,美國在技術工人及工程師上,已經有很大的缺口。這也是美國要將台積電成建制挖來的原因——美國,沒有合適的人。
盧荻:貿易戰的背後是什麽?
將分析焦點校準在投資問題上,就引申出對世界經濟的形勢和特性的兩種不同解釋:一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金融化理論,另一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利潤率下降趨勢理論。有理由相信,是金融化理論較為符合,這正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性質畢竟不同於資本主義。
韓媒:半導體、汽車等多個韓國支柱產業正被美國掏空
據韓聯社報導,有分析指出韓國出口量減少與美國各項收緊性政策密不可分。美國近期推出的《2022年降低通膨法》、《晶片與科學法案》等都強調「美國優先」。這令作為美國經濟盟友之一的韓國投資、人才、企業紛紛外流,其中包括半導體、汽車、能源、生物製藥等多個韓國支柱產業。
拜登宣布「美國製造業回來了」 台積電變「美積電」?
台積電作為台灣的支柱產業,如今卻成為拜登口中的「美國製造業」,有美國官員表示,這可以「在與中國的競爭升溫之際,為美國軍事和經濟帶來決定性優勢」,可視為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根本原因,引發台灣社會對台積電赴美設廠可能面臨「慢性失血」的擔憂。
新型的反中冷戰:當發生在全球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之間
自兩方貿易戰的發展至今,並不只是兩個大國間政治、經濟的角力,更是新冷戰(New Cold War)的具體事例。社會主義刊物《雅各賓》雜誌(Jacobin)撰稿人Branko Marcetic提出了警訊:這樣的行為看似打擊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影響的,不只是經濟發展的,甚至是軍事安全的問題──包含台灣在內。
彭文逸:二十大後,習家軍準備戰鬥!
就在白宮和美國國防部分別發表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後,布林肯邀請王毅通電話,向王澄清,美國無意跟中國發生衝突。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美國要跟中國打科技戰,而不是要跟中國拼刺刀。顯然,中方對此一清二楚,習近平組建了一個團隊,就是準備跟美國打科技戰的。
美簽署《晶片和科學法案》,為維繫霸權不遺餘力
半導體晶片涉及幾乎所有工業活動,晶片產業被視為美國工業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美國現在內政外交雙管齊下,極力避免美在這一戰略性產業領域出現任何霸權衰落的可能。在美國兩黨政治激烈對峙下,《晶片和科學法案》卻能得到兩黨共同支持,反映目前美國的緊迫感,迫切希望維持住在半導體晶片行業的霸權地位。
美國遏制中國算盤打不響 對華經濟制裁未見成效
近年來,美國明確提出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遏制中國的企圖越來越明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更意圖以「印太戰略」糾集盟友圍堵中國。此外,美國還使出許多制裁打壓手段,上演一齣沒有煙硝味的中美博弈。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顯然打不響,當前發動的制裁並沒有實現其想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