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 > 文學野草集
諷愬陶朱隱園
吾時默然,忽憶早前曾看過「陶朱隱園」的建案的一則房仲廣告。因涉先祖之名號,遂好奇,乃上網蒐尋推介資訊,不意,看後怒不可遏。陶朱隱園出資金主是爭議頻起的「威鯨小瀋」。萬金富戶乘專梯,幫傭工人莫輕入。貧賤富貴隔天壤,短詩一首諷怨愬。
除滅疫癘弭戰端──壬寅辭歲
西曆2023年,干支中歲次「癸卯」。除舊布新、辭歲迎春,各民族皆然,是對於往昔一切的回顧總結,也是對於未來發展的願景期許。新的年歲,僅以短詩一篇,期待疫癘、戰亂、人禍、天災,皆能消弭,盡數除滅。
詹澈|遠行──敬悼陳映真兄
【犇報編按】台灣知名文學作家陳映真於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陳映真被譽為「海峽兩岸第一人」,創辦《人間》雜誌,為台灣報導文學先驅,更是台灣左翼社會主義統一運動參與者、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台灣社會運動參與者。本詩文為台灣知名農運詩人詹澈於陳映真忌日當天,分享所作新詩〈遠行──敬悼陳映真兄〉,並分享陳映真2004年為他出版詩集《小蘭嶼和小藍鯨》所撰推薦序文〈燔祭〉。兩岸犇報經作者授權轉載詩文,以饗讀者。
寰宇共涼熱──壬寅中秋懷毛主席
2022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6周年的紀念日。翌日(9月10日)恰逢民間極為重視的中秋節。因人因節,特重捧讀毛主席詩詞選集,並或錄其詩句,或取其詩意,拼湊七言歌行十二句,以資追懷並應節景。
《今天》與台灣:詩歌該如何反對戰爭、保衛和平?
【犇報編按】烏克蘭的戰爭悲劇發生至今,有許多反戰、保衛和平的呼聲。作者馬臻讀了在美國出版的《今天》雜誌的「保衛和平」詩歌專輯,深有感觸,提出若無視戰爭根源,用某種偏狹的意識形態發出沒有是非的呼喊,是孱頭,更是昏蛋。願我們能用思考、想像與同情的空間,去真正的「反戰」,而不是「虛偽」的「保衛和平」。
「西出陽關無故人」:關於王安憶與陳映真
回首這段友情,1983年二人初次相會於愛荷華,思想上其實就很不相同,甚至是矛盾的。王安憶對此已經多有回憶。此後,1990年間再次重逢,時代和生活的隔閡已經更深,而進入90年代以至於21世紀,則二人哪怕見面,都已經很難再談下去。此後,王安憶幾十年懷念和書寫陳映真,所得到的,只是一個越來越縹緲的「烏托邦詩篇」,只是一個讓她日益「失望」的背影。她終究不曾真正與陳映真理解、共鳴,更不可能和陳映真走在同一條路上。
被文學所強暴,這才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不為人知的真正悲劇
我讀這本小說,既覺難受得驚心,也覺得可悲得驚心。小說的後半部尤其讓人覺得難過,展示了文學的深度腐敗和失敗。我甚至心想,作者對張愛玲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不完整,是胡蘭成化的。一個胡蘭成的影子在全裸出鏡,華麗地強暴、亂倫,撕開隱私處做痛楚的審美,並且對此有著文學的留戀,我甚至感到作者隱含的對這種審美的沾沾自喜。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耕耘春天」詩會: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一環
看著台上詩人們,又是遙想過去在戒嚴時代集結在一起,把詩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一環,又是分享這些年來在不同議題裡,如何仍寫著詩,召喚著理想推動著台灣社會前進。那一瞬間,有一種感動在心中迸發。原來,人在,詩也還在,戰鬥也還在。原來,這是一場橫跨近40年的戰鬥。
追憶春風——寫在《耕耘春天》詩會之前
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是台灣第一個公開發表新詩的原住民詩人,他的第一首詩就發表在《春風》詩刊,而《春風》詩刊是台灣繼《詩潮》詩刊後被禁的第二本詩刊。莫那能發起了《耕耘春天》的詩會,除老友相聚,還得朗誦與春天相關的詩,再讀四十年前寫的詩,對照現在,又似曾相識。
蒼茫大地民為主──壬寅虎年誌感
西曆二○二二年,中國干支紀年「壬寅」,肖虎。正月初一,與妻、子於自宅附近小道、公園走春。家戶居民各個更換上「福虎生風」、「虎年吉祥」等春聯,甚有迎新送舊之感。冬末春初,北部天候濕冷陰鬱,路風微雨,頗有寒意。閒步中,忽心感慨,賦詩一首。聊以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