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尋找自由人
一年兩次:跟母親去綠島探望父親的十年歲月
作者陳志平在文中回顧小時候每年寒暑假跟母親去綠島探望父親的回憶,每年兩次千里迢迢、所費不貲的探望,真的是「一刻值千金」,讓人見證白色恐怖對一個家庭造成的影響,從中流露出的堅強與韌性令人動容。
台灣左翼的逃避與「四化」運動|台灣主流意識形態下的左翼歷史敘述(下)
我的下篇,與上篇和中篇不同。上篇和中篇,主要是立足於台灣一般知識界的左翼歷史敘述,來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而下篇,我是想從台灣左翼(或者泛左翼)的內部,挑選具有代表性症候的作品,分析台省左翼內部視野下的左翼史敘述。
「偽溫情」與「真遺忘」|台灣主流意識形態下的左翼歷史敘述(中)
這些人往往將80年代初葉以來統左派前輩關於歷史的記錄和書寫一筆抹殺,故意視而不見。他們往往自我感動地以為自己在發掘歷史,甚至常常表白,說這段歷史在他們筆下才重見天日的。這種對歷史的有選擇性地記憶,往往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切割、改造與精神分裂症|台灣主流意識形態下的左翼歷史敘述(上)
本文為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選取近幾年具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論文、文章或出版物,來探討台灣主流意識形態下的學者或知識分子,如何看待、分析、重構台灣地下黨的鬥爭歷史,並分析這一重新切割、扭曲和改編歷史記憶的現象背後,所隱藏的精神症狀。全文分為上中下篇,本文為上篇。
青春,燃燒在戰鬥的原野(馮守娥)
馮守娥從青春起就選了一條吃力不討好的傻瓜路,但跟馮守娥一樣愈挫愈勇的走傻瓜路的人還真不少,這一群「傻子」儘管走的路佈滿荊棘,但就像楊逵筆下「壓不扁玫瑰」,不僅掙扎著從石縫中開出一身的艷麗,更堅持以烈火樣的鮮紅,燃燒青春無悔的戰鬥。本文原刊於《維基和平婦女》網站,《兩岸犇報》經作者授權轉載全文。
陳明忠版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下):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
〈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為陳明忠在2005年赴國民黨中央黨部發表的演講,陳明忠曾因白色恐怖被捕且遭遇嚴酷刑求,理應與國民黨算「苦大仇深」,然而陳明忠在演講中強調徹底反省歷史的目的,是要能解決發生悲劇的歷史根源,陳明忠認為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締造和平,是真正的解藥。
林書揚兩岸統一論的六大特點|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四
林書揚的兩岸統一論告訴我們:兩岸統一既是民族主義的歷史和情感,也是社會主義的現實和未來,是台灣歷史和現實的統一;既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也是階級的解放和社會的正義;既是物質基礎的積累和豐厚,也是意識形態的變革和發展;既是勞工階級的保障和解放,也是全體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既是傳統社會主義原則的堅守,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肯定和展望;既是理想主義的世界的誕生和引領,也是現實主義的中國的進步與完善。
陳明忠版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上):「剽竊歷史」的流麻溝十五號
近期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涉及二二八與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陳明忠二女兒陳志平重貼陳明忠2005年的演講文〈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為陳明忠版本的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歷史留下紀錄。本系列分為上下兩篇,本篇為上篇前言。
政治犯陳明忠致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的一封信
陳明忠這篇寫於1979年12月2日的文章,雖是信件的形式,但研判也可能是當週的「作業」;而與其說文章是回應國民黨四中全會「廣納建言」宣告的建言信或陳請信,內容更像是對當局試圖營造「民主」形象、以及對綠島獄方要求政治犯「自省自勉」的嘲諷。
暗夜行路之生死相依(四):最後的殺招
陳明忠在1976年第二度被捕時,歷經酷刑被以二條一項處唯一死刑,在海內外各界聲援搶救下,當時台灣當局備受國際壓力,最後不惜違背《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唯一死刑」的規定,改判陳明忠十五年。然而不判死不代表要讓你活,台灣當局甚至派員誘騙陳明忠「越獄」,一個環節稍有不慎便是天人永隔。